时间:2020/9/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额穆最早称俄莫惠(也称额穆赫索罗),元朝中叶建额穆赫索罗村,此后一直是吉林至宁古塔(宁安)、敦化、珲春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清宣统二年(年),设额穆县,为吉林府所辖,蛟河属额穆县管辖范围。伪康德元年(年)额穆县移至蛟河镇。

清代驿站设立必要性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为了使全国各地的政治、军事信息能够迅捷地汇集中央,以保证中央及时地做出决策,清朝在全国各地广设驿站,建立驿递网络。

驿站传递关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大事的重要紧急军政公文,是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物质载体,一向被清代统治者视为国家血脉。康熙帝在其晚年曾说:“我朝驿递之设最善,自西边五千余里,九日可到。荆州、西安五日可到,浙江四日可到。三藩叛逆吴三桂,轻朕乳臭未退,及闻驿报神速,机谋远略,乃仰天叹服曰,休矣,未可与争也。”其间透露出他对清代驿递制度的自豪。

东北吉林驿站特点

在清版图东北方向,开扩驿路设立驿站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军政要报的传递工具,驿站在设立后必将与东北的军事战略布防有密切关系,甚至在一些战事中发挥作用。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清代东北驿站在速文报、利交通等基本功能之外,又在东北的经济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具有新的功能。

吉林区域内的线路一般都设有总站官,具体管理驿站事务。清朝对各路站官所属的驿站都设有一定数额的官员,并按道路远近、路况好坏、驿运任务轻重配备一定数量的站丁和牛马、车辆。各站皆设笔贴式1员,总管站上事务,俗称“老爷”。其下设领催1名,俗称“千总”,站人称其为“千爷”,各站均设领催,协助笔贴管理站务。一般每站设站丁25至30名,有的小站9名,大站多至40名以上。每站所设的牛马大体与驿站人数相同。驿站所需经费,每年由各总站官造册呈报户部,由户部拨给。据史料记载,每年用于驿站的费用非常庞大。

额穆县的五驿站及相连驿路

图为额穆县图

这张地图是额穆设县后第三年(年)手绘后印刷的,在图中清晰可见几处地名上方带有三角旗标志、下方外圆内叉的图标,这就是清代额穆县版图内的驿站,每站以驿路相连。驿站从额穆县图右起有塔拉站——额穆站——意气松站——退团站(今前进乡)——拉法站。

此线驿路,是清代康熙十六年(年),即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仍沿用“驻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关防印信)第二年辟建,从宁古塔副都统驻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老城)至吉林乌拉城(又称船厂,今吉林市老城)的驿路。其延长线,西进开原、盛京、山海关、京师,可转行中原内地,宁古塔流人著述谓“大站道”、“进京大路”。

从图内各相联站点可以看出,站与站相隔间距相近,距离一般在四十至八十里,以便传递政要人员休息和更换马匹。额穆区域内由于山峦跌宕,道路曲折,驿站也呈“W”字型排列,这对于穿梭在各驿站间差人体力及对气候变化克服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下面对额穆县五个驿站、五条驿路的概况及史料记载一一作以介绍:

塔拉站满语塔拉,意为山中旷野,地近塔拉泡,今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塔拉站村。明永乐五年(年)置塔拉卫,清代属额穆赫索罗佐领所辖。《吉林一统志》:“东路意气松,他拉(塔拉)二小站,未设笔贴式,归邻站笔贴式兼署”,“小站壮丁十五名至十名”,“大小站额设牛马亦如壮丁之数”,光绪七年(年)升为正站。

有吴大澂光绪十二年(年)二月《夜宿塔拉站所作》诗:

行旌历尽厂东西,偶触吟情信笔题。

风土犹存唐俗俭,又双马拉一爬犁。

闲游人似打包僧,晓起餐风夜宿水。

只为萍踪飘泊惯,一生衣食寄行滕。

以塔拉站分野,前三站宁古台、沙兰、必尔罕,分布于镜泊湖或牡丹江左岸,地势平坦,间隔大致相等,史图上呈一条直线,这是平原河谷地带驿站的特征。塔拉站及以下鄂摩和、意气松、退搏、拉法五站,史图曲线则如斗折蛇行。就是说,一过塔拉,标志驿路进入塞齐窝集和纳穆窝集。

自塔拉站二十五里张家店(敦化市青沟子乡四海甸村),又五十五里鄂摩和站,站程八十里。

额穆站又记作额穆赫索罗,清代史图标作鄂摩和索罗,相近汉语音译地名繁多,简化地名为额穆。今敦化市额穆镇。敦化市境有敖东城,又东南三里许有鄂多哩城。

杨宾《宿贺莫索落山中》诗:

日落万峯西,荒荒路欲迷。

依然成露宿,何必过前溪。

野火凭风力,孤羣仗马嘶。

穷山鸡犬绝,莫听五更啼。

康熙二十五年(年),以必尔罕、昂邦多红(退团)两站距离过远,窝集路途难行,而增设一正站,鄂摩和站,及前后两个腰站,塔拉站和意气松站。乾隆元年(年),设额穆赫索罗佐领衙门。光绪七年(年),吉林将军铭安奏准,以筹办边防,文报日繁,沿驿共添加额丁六十三名,马六十三匹,牛六十三头,并塔拉、意气松两腰站升为正站,应用各款一律作正开销。

吴大澂《宿额穆站所作》诗:

岭长二十有五里,平冈一伏又一起。

首尾蟠屈如卧龙,半身隐现白云里。

自额穆站至意气松站,站程四十里。

意气松站又记作伊克苏、伊奇松、义气松,皆为满语音译,今敦化市额穆镇珠尔多河村意气松自然屯。清代地图标作伊克苏,《嘉庆重修一统志》“图依屯东八十里,有伊克苏小站”即此;有指“意气松”即落叶松者,实为望字生义之说。宁古塔旧城时期鹦哥关驿路一站,方拱乾《绝域纪略》记为“株龙”,“差卒换马之地”。珠尔多河源出洋白山,东南流入牡丹江。意气松向西,地势渐高,进入张广才岭主脉,长白山、威虎岭夹持的塞齐窝集(大窝集)。意气松迤西十八里分水岭处,有窝集口,是为窝集陉代表地望。《吉林一统志》记“东路义气松、他拉二小站,未设笔贴式,归邻站笔贴式兼署”“小站壮丁十五名至十名”。

自意气松站,六十里过塞齐窝集大岭,岭下又三里至退团站,站程八十里。

图为张广才岭驿路现貌,从意气松站至退团站要翻越张广张才岭,图中的是位于张广才岭前进古城附近驿路,由于这段驿路处于原始森林保护区,加以人烟稀少,从地表依稀可见当年驿路原貌。

退团站元朝为禅春站,明朝改称善出站,永乐六年在其附近设秃河卫,清朝称退团站,今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

根据《吉林驿站》,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退抟关于贡山界址事宜的呈文”记载“窃查职站例应松塔贡山,向在额勒河北沟、罗圈沟、平底沟燕尾沟等处捕打。二十六年间,以民人吴云亭等联名呈恳包领退、拉两站大段闲荒,原呈内业已叙明,内除贡山、旗民丁地、津贴场之外,余甘务价承领。”

图为位于蛟河市前进乡的退团驿站旧址

杨宾《自拉发至退屯》诗:

穷发谁怜万里身,萧萧尽日逐车尘。

山过拉发多松栝,路道窝稽有鬼神。

日暮风生闻虎啸,天寒积雪少人行。

凄凉不敢回头望,恐为乡关泪满巾。

自退团站至拉法站,站程六十三里。

拉法站元朝为阿忽站,明永乐四年在此设吾也吾卫,《满洲源流考》称额伊虎卫,清朝称拉法(喇伐)《盛京通志》称额音楚站,位于今拉法街旧站屯。

根据《吉林驿站》,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拉法关于贡山界址事宜的呈文”记载,“窃职站奉礼不叙外,案查职站迤北原高贡山,名曰东西土山、松棚会、牛心顶子、威虎岭、青梁子等处,均系连脉接连树株,北以威虎岭与乌拉毗连。自嘉庆十二年设立界碑,得于道光十八年由省派员凌海等,照以旧基挖立边壕,添设封堆,奉文交站看管在案。”

图为清代“厢兰旗拉法旧站法尔哈达”印,印为木质,呈长方形,长6.7、宽3.8、厚3厘米。完好无损。印面为楷书汉字米文,横读“厢兰旗”三字在上,竖读“拉法旧站法尔哈达”八字在下,左右各四字。印背正中阴刻“上”字,以

标识倒正。这是拉法驿站所使用过的木印。

图为位于蛟河市拉法街旧站村的拉法驿站旧址

往昔的驿站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冲刷流失,贯通的驿路也在错综的交通道路中覆盖了痕迹,清代驿道的开辟,驿站的建立,加强了额穆县同周边市县的交流与往来,促进了地方经济、农业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参考《长白丛书·吉林志书》、《柳边纪略》、《吉林驿站》。

作者:于永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dl/46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