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与东京城镇毗邻,两镇间有一条公路相连。在两镇交界的公路两侧,有着类似于丘陵似的土堆。土堆高不过两米,基底的宽度也超不过十米,绵延不知几许。由于土堆处于农田之中,被农田中的春夏作物或冬季冰雪掩映,很难引起路人的注意。但仍有人发现这处土堆与众不同。如,清顺治年间,流落此地的江南才子方拱乾、吴兆骞、张缙彥等人都就对此进行了考证。其中,方拱乾还将研究结果写在了《绝域记略》中(又名《宁古塔志》)。只不过,由于当时可供查证的资料及实物太少,前人们并未窥其全貌!直至二十世纪初,随着研究的深入、文物的出土及周边遗迹的进一步清理,多年前的古国,终于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纱。公元年,大唐已变成了大周7年了,皇帝也由姓李改姓武了。57岁的狄仁杰再次拜相,受封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这一年,武则天干了一件大事。她派出十七万精兵远征,平定契丹联军叛乱。斩杀叛军无数,也俘虏了一批敌兵,收服了一批降将。经狄仁杰的劝说,武则天留用了契丹降将李楷固。这一年,狄仁杰也干了一件大事。考虑连年征战,国力空虚,他上书女皇建议撤消安东都护府,这是一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安东都护府,是李唐王朝的六大都护府之一,府衙最早设在现在的朝鲜首都平壤,后来几经易地。辖区范围也有多次变化。这一年,日本国的当政者是第41代天皇,这位天皇坚守着日本在70年前就养成的好习惯,向大唐派遣唐使,向大唐请教、学习。这一年,朝鲜半岛主要归属大唐和新罗王国。新罗的国王是孝昭王金理洪,大唐册封认可的。这一年,俄罗斯最早的人东斯拉夫人还居住在东欧平原,此时的他们尚处于原始公社时期。直到二百年后,俄罗斯最早期的政权基辅罗斯公国才成立。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派十七万精兵远征契丹叛军的同时,她还用了离间计,分化瓦解叛军。她下旨封叛军中的靺鞨(音“么喝”)族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首领大舍利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反唐罪行。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两人看出了武则天的用意,直接拒绝接受封爵。但契丹首领问,搞什么鬼?为什么要封赏你们?这事还真不好解释,越描越黑,无奈之下,两人乘乱带着本部人马和一部分高句丽人逃走了。武则天离间的目的达到了!她命令降将李楷固率兵东击逃亡的靺鞨人。李楷固立功心切,持继数日不停地追杀,乞四比羽阵亡,乞乞仲象也因病去逝,残余人马由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率领继续向东奔去。李楷固继续追。但他想不到,大祚荣虽然只有20来岁,却是位千古难见的奇才。虽然在逃命,但大祚荣并不象他老爹那样一味地逃。他在一处叫天门岭的地方设下埋伏,几乎将追击的唐军全歼,只有李楷固孤身逃走了。大祚荣带队顺利返回辽东靺鞨族故地。第二年,即公元年,大祚荣于东牟山(现今吉林省敦化敖东)筑城定都,建立了震国,自称震国王。自此,影响华夏历史年的“海东盛国”徐徐拉开了大幕。可能连大祚荣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次建国,是几千年来,靺鞨族第一次有了自己民族的政权组织。靺鞨族,是中华大地上非常古老的民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分成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有的以渔猎为业,有的从事农耕作业,还有小部分靠游牧生活。其中,最强大的部落,一个是大祚荣带领的粟末靺鞨,还有一个是黑水靺鞨。靺鞨族,不仅历史悠久,更对华夏大地产生过巨大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靺鞨族的曾用名吧:靺鞨族在周、秦时称为肃慎,两汉时称为挹娄,到南北朝时又称勿吉,隋唐时期称为靺鞨,此后宋代称为女真,再之后就叫做满族了。女真人,建立了金国;满族人,建立了大清帝国!当然,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到满族,都吸纳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大祚荣建国的消息传到长安城,武则天震怒,想要新仇旧恨一起算,但攻打靺鞨人的交通要道被突厥人断了,一时半刻还很难对付。武则天只得先把追杀靺鞨人的事放在一边。大祚荣得到了喘息之机。他率领靺鞨铁骑开疆拓土,很快就建立了一个以牡丹江上游为中心,西接契丹、东临日本海、南到新罗王国,方圆两千余里,拥兵数万的政权,成为任何人、任何国都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七年后,即公元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显派人来到震国。深谋远略的大祚荣毫不犹豫地向使节表示,愿意向大唐称臣纳贡。从此,震国正式成为唐朝的藩属国。又过了七年,即公元年,唐玄宗册封震国王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于是大祚荣将国名由震国改为渤海国。再过七年,即公元年,大祚荣去世。其后人接任。渤海国的疆域面积在第十代渤海王大仁秀时达到了顶峰,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举两个例子:其五京中的南京南海府,府址在今朝鲜咸镜北道之镜城,下辖沃、晴、椒三个州;其十五府中的定理府,府址在今俄罗斯海参崴以东一带。鼎盛时期的渤海国,疆域面积方圆五千里,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岸,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南至朝鲜咸兴附近,成为幅员辽阔的“海东盛国”。历史上的渤海国曾四次迁都,上京龙泉府为都时间最长,达余年。上京龙泉府,自第二代渤海王就开始建设,至第三代渤海王大钦茂时基本建成。王都的建设经过周密规划,规模宏大且布局完整,由外城、内城、宫城三城环套而成,是典型的唐式风格城市。外城墙周长约三十二里,文中开篇提到的土堆就是上京龙泉府的外城墙,现在为宁安市渤海镇。外城墙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还清晰可辨,尚有如此规模,可见当初该是何等高峻雄伟。由此也可知,上京龙泉府的规模有多大了。史料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上京龙泉府仅小于大唐的国都长安,是整个亚洲的第二大城市;另一种说法上京龙泉府应排为亚洲第四大城市,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都城——平城京大小相当。渤海国共历十五代王,传世年。公元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率30万大军消灭了渤海国。按理说,渤海国立世二百多年,国灭也应留下很多史料才对,而渤海国为何一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呢?后人在显露着的王城的城墙下,都不能分辨到底是何时的遗迹呢?原来,耶律阿保机胜利后,把渤海国易名为东丹国,保留原来的政权体制继续统治。然而,几个月后耶律阿保机就去世了,再加上不屈的渤海国民不停地反抗,他的继任者在两年后(公元年)下令移民。将原渤海国民南迁至东平。(现辽宁省辽阳市附近)此次南迁,给渤海地区的经济文化造成了空间的浩劫,从史料上看,被灭城的就有个。以上京龙泉府为例,大火熊熊燃烧半月有余,据现在发掘上京宫殿、寺庙、官署和宅邸等建筑遗址时发现,各处都有被烈火烧焦结在一起的石材,可以想象当时大火的猛烈程度。南迁后渤海人逐渐被当地人同化,灭于契丹后历史史料被毁之殆尽。这也就是渤海国历史极难考证的重要原因,后人为此大费周章!契丹人对渤海文化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万幸的是,《旧唐书》、《新唐书》中留下了渤海国的痕迹。此外,朝鲜、俄罗斯,以及日本等国家的文献,对渤海国也有一定的记录。因为,现在这些国家的部分国土,曾是渤海国的疆域!但是,域外国家对渤海国的研究,用心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居心不良!

韩国:常常喜欢把中国的说成是自己的。如,拿中国的端午节去申遗、把孔子说成了韩国人、又将中医改为韩医等等……,没关系都能扯上三竿子,何况渤海国曾纵横在朝鲜半岛呢。只不过,当年的渤海国势力还没有那么强大,还真没涉足到现在韩国的土地。但对皮厚的人来说,这都不是事:

他们对渤海国的民族起源不停地说三道四,强调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是韩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朝鲜:该国内有一小撮人认为,渤海国与半岛上的新罗国,是朝鲜半岛中南北对峙的“北国”。希望以此来摆脱过去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将渤海史纳入朝鲜史中。

日本:与渤海国曾多次互派使者,相互学习、交流、贸易,存有大量的史料。日本对渤海国史的研究也确实不少,但是,多是不可告人的。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关心中国东北,日俄战争后,日本更加注意了满鲜史研究,而对渤海国研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是为日本侵略东北寻找学术上的依据。

自日本入侵东北到“二战”结束前,日本人已经对渤海古国的西古城遗址进行了多次盗掘,掠走了全部出土物;于年至年间,将唐王册封渤海国王里留下的鸿胪井碑掠入日宫振天府……。这样的罪行,多如牛毛,罄竹难书!也正由于日本掠走了文物,为世人留下了更多的未解之谜。

本文到此就结束了。但通过对渤海古国遗迹的研究,我们发现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我们更发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我们要以史为鉴,自强不息!加油,我大中国!

参考文献:

1、渤海国史(魏国忠等著)

2、渤海国史话(黄斌等著)

3、渤海史研究起源和现状(孙炜冉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ly/68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