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拍摄) (张晓莲拍摄) 热闹欢腾的假日随着前几天的一场冷冷秋雨落下帷幕,园林在迎来送往着五湖四海的人群后重拾了些平静与清净,旁观侧目了好一阵后,那些山水间的生灵终于有机会雀跃了。秋雨把温度赶着节节下降,也许是为即将到来的寒露和重阳做好天清气爽、登高踏秋的准备吧。农历九月寒露节气一到,露气逐渐寒冷凝结,北方进入深秋,好像隐约可以听到了冬天的脚步声。 (刘志兵拍摄) (刘志兵拍摄) (陈强拍摄) (顾彩华拍摄) (张晓莲拍摄) 明日九九重阳,这个日子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后《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便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明时皇帝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则一直流传至清。 (陈强拍摄) (刘欣荣拍摄) (张晓莲拍摄) (张助宏拍摄) (张助宏拍摄) 产生于农业时代的中国传统节俗,有岁时节令,也有人文因素产生的节日,有的通过历法、法令,强化了某一节俗的法定性,保证了节俗文化的传承。节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它包含着文化的流变,也包含着时代的意义。今天的重阳节同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开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重阳节还被国务院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姜润良拍摄) (陈强拍摄) (王文晋拍摄) (赵芳拍摄) (张助宏拍摄) (张芬拍摄) (姚云庭拍摄) (王晓波拍摄) (萧绍坤拍摄) (刘松涛拍摄) (陈强拍摄) 在长廊清遥亭以北,坐落着一座古建筑群——听鹂馆。听鹂馆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包括听鹂馆大殿、东西配殿、游廊、戏楼等建筑。听鹂馆戏楼是清漪园时期园内唯一的戏楼,且戏楼居北,殿座在南,这里曾是乾隆唱戏娱母的所在。这组建筑于咸丰十年()毁于火烧三山五园之时,光绪十八年()重建,成为慈禧听戏食馔的重要场所。重建后的听鹂馆恢复了原建筑形式,并保留了戏台。按照帝王面南而座的规制,改变了戏台的朝向,即戏楼居南,殿座居北。 (陈强拍摄) (张晓莲拍摄) (张晓莲拍摄) 颐和园听鹂馆独特的宫廷御膳技艺曾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接待过百余位政府首脑,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展现北京风采的特色名片。这一宫廷御膳技艺是在颐和园寿膳房的寿膳膳单基础上,挖掘整理恢复了当年作为清朝帝后的寿诞宴“万寿无疆席”的寿膳制作技艺,并历经三代传承,承继了听鹂馆宫廷风味的特色,保持了中国传统饮食的精髓,更体现了深刻的敬老、孝老的文化内涵。年,颐和园听鹂馆的寿膳制作技艺通过北京市非遗评审委员会评审,成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颐和园这座象征着东方文明的园林中,同她的建筑、文物、植物、景观一起,听鹂馆寿膳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继续传承着、发扬着。 (顾彩华拍摄) (张晓莲拍摄) (张晓莲拍摄)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颐和园园林艺术辑赏(六)——重阳寻访益寿堂 图/颐和园微摄影 文/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