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 青海湖甘肃七日游是从西宁出发第一站是湟源丹葛儿古城,丹葛儿古城的门票价为80元,车队师傅会带你走侧门免费进入。 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 至民国十三年(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余户,从业人员达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 第二站为日月山日月山的门票价为40元学生价为25元日月山,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松赞干布被推为赞普后,他倾慕唐王朝的繁荣与文明,贞观八年(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唐太宗对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当即派使臣冯德遐持书信前往致意还礼。松赞干布“见德遐,大悦。闻突殿与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可是,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也未能如愿,便决定用武力通婚,于贞观十二年(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松州之战”。吐蕃兵败后,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派大相禄东赞备厚礼——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翌年,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并于贞观十五年(年),指派江夏王李道宗随同吐蕃王朝使者禄东赞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王朝的国都逻些。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 第三站为倒淌河 倒淌河的门票价为40元的通票 一山之隔,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挥泪西行,公主的泪便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条河水,她找到了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这河是龙王一根倒须变的…… 不必人考查哪件传说更为权威,哪种神话更接近正宗,每一个传说都为它增添了一分神秘。而终于有一天,当你满怀着探索和寻觅的热情来到它的身边时,却分明在汩汩之中听见一声叹息,一阵私语般的呢响,一句温婉的低诉,似乎有着万种柔肠。于是你会顿悟:这是一条女性的河。 第四站是青海湖青海湖的门票价格为50元(牧民之家的价格,不是二郎剑景区价格)青海湖长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米之间。青海湖面积达平方公里,环湖周长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米。离西宁约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 形成原因: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2] 第五站黑马河 黑马河 黑马河(3张) 位于西宁以西约公里处的青海湖边上,是青海湖环湖公路的起点,从这里沿环湖公路走70公里,便是著名的鸟岛,黑马河往鸟岛方向这一段,又被称为环湖西路,不少“暴走族”驴友或自行车迷,都选择从黑马河开始他们的环湖梦幻之旅。 黑马河到鸟岛这一段被誉为青海湖最美的路段,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美景:5月,野花绽放,群鸟飞翔;8月,万亩油菜花在湖畔灿烂盛开;而在繁华过尽的10月,黑马河草原归于平静,青海湖也呈现出最朴素的美态。黑马河的住宿价格是元左右 第六站为茶卡盐湖 它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湖面海拔3米,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一样大。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镇地处、国道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东距西宁公里,西距州府德令哈公里,被誉为柴达木东大门,历史上是贾商、游客进疆入藏的必经之地。 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经实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生产的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产品畅销全国。茶卡盐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3年,企业采用了船采船运工艺,使盐湖的开采工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湖面上现代化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盐砣似雪山般矗立,展示着柴木盐湖的迷人风光和博大富有。 第七站为德令哈市一大柴旦(大柴旦宿) 位置境域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平均海拔0米,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地质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气候德令哈市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具有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年内四季不分的特点。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阳光充沛,日光辐射量为-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为小时, 外星人遗址 白公山北邻克鲁克湖(淡水湖),南邻托素湖(微咸水湖),德令哈外星人遗址就坐落在咸水的托素湖南岸。白公山山高余米,山脚下有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中间的岩洞最大,洞深约6米。这个洞与通常所见的天然岩洞不同,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洞内除清一色的砂岩外,不见任何杂质。洞内一根直径40厘米的大铁管从顶上通到洞内,足与百余米长。虽然经过多年的锈蚀,铁管仍然清晰可见。在洞口处还有10余根铁管穿入山体。这些铁管与岩石完全吻合,不像是先凿好洞再放入,而是直接将铁管子插入坚硬的岩石中。打个比喻,山体像个馒头,铁管像根竹筷,山与铁管的结合的确令人惊叹。从地质年代表上看,第三纪距今至少有万年左右。而当地发现的人类活动只有3万年。3万年前,人类只能生产一些极为简单的手工业品,根本不可能生产出铁管。此地空气稀薄,交通极为不便,即使是当今仍然罕见人烟。稀薄的空气连面条都煮不熟,造铁更是天方夜谭。为找出答案,史学家查遍了史书,发现这一带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任何人在此定居,也未组织过任何施工。大柴旦 年开始建设,年以马海及噶尔穆工作委员会部分地区合并为大柴旦市,年撤市设镇,直辖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年撤镇设行委,年又恢复为大柴旦镇。位于行委辖区东南部,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万,以汉族为多,有蒙古、藏等少数民族。 第八站为阿克塞一敦煌(敦煌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隶属于甘肃酒泉,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 阿克塞县全县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米,辖2乡1镇。阿克塞县生活着哈萨克、汉、回、维吾尔、撒拉、藏等11个民族,总人口多人(年),其中哈萨克族多人(年),占总人口的34.8%。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正常年景载畜量为18.9万个羊单位。 阿克塞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小哈尔腾河、安南坝河等3条内流河,流域总面积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52亿立方米。 阿克塞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金、铜、铁、石棉、水晶、蛇纹岩、云母、硭硝等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 阿克塞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设有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和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阿克塞县生活着哈萨克、汉、回、蒙、维吾尔、撒拉、藏族等12个民族。截止年,全县常住人口1.0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8%。敦煌市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年,入选“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1];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2];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3];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4]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庙遗址之一,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早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高僧乐僔就在此创建了第一个石窟。其后,历代高僧大德、官宦世族及信徒僧众争相效仿,开窟造像绵延不绝。历经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以及唐、宋、西夏和元十个朝代近千年的营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如今,在南北走向近米长、40余米高的崖壁上,存有洞窟个,壁画4平方米,彩塑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在4~14世纪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处在沙丘环抱之中。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史载,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因此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第九站为嘉峪关一张掖(张掖宿) 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年)。先后经过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嘉峪关因地势而得名。关城有米是由黄土夯筑的,城墙攀缘高为米、倾斜度为45度角的山脊上,似乎长城从山上陡跌而下。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现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1] 年(辛丑年)嘉峪关关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以关名建市。年,嘉峪关市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2]。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这里是明万里长城的西段,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关城始建于明朝,是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文物风景区内,门票为通票,需游玩整个景区。景区不算太大,全景区周长约4公里,里面步行即可。若体力不好可在门口租用自行车进行游玩。 入口在东侧,进入后首先可以看到黑山石雕群,是现代石匠仿刻的石刻群,展示嘉峪关的历史文化。黑山石雕群共有七个园区可供参观。分别是名人题词园、古诗词园、纪事园、故事园、游击将军石刻园、魏晋墓砖壁画石刻园,黑山石刻园。 继续向前可以看到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内部设备先进,展示了长城和嘉峪关的历史、文化、文物风光等。 再向前即到达了最西边的核心区,在进入关城前可以先到左手边的九眼泉湖游玩。“九眼泉”旁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一个古代屯军养马、戍边防患的好地方。现在的九眼泉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九眼泉”之美,在于它的安静,波澜不惊。 最后便来到关城,关城分为内城、外城,有三个主要的大城楼,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等等建筑。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各自都有历史和特色,值得一一参观。登上城墙远眺,祁连山麓在远方连绵,脚下的戈壁草原壮阔,顿生历史的悲壮之感。 景区内还有很多小摊,多为民俗历史特色,有古装合影,卖书法卖字画等,可以一一参观,遇到心仪物品便可消费。景点内还有多种娱乐项目可供选择,有骑马、骑骆驼、沙地跑车和滑翔机等等。 张掖市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 张掖市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8%。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 张掖市是国家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七彩丹霞 第十站为祁连(祁连宿)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1] 祁连县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1%。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截止年,总人口5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2%。境内平均海拔米,县城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毫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2] 祁连是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全县共有草原万亩,是青海省畜牧业基地,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各类牲畜.5万头只匹,年产牛羊肉1万余吨、祁连大白毛余吨。矿产资源多样,号称“中国的乌拉尔”,是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县。[3] 祁连在汉代以前为羌人牧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成为前秦、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和吐谷浑属地。 隋朝,炀帝西征击败吐谷浑,置西海郡,祁连地区属西海郡辖。 唐朝和五代时为吐蕃属地,之后为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交替统治。 元代置西宁、贵德两州及吐蕃朵甘思地。 明代改西宁州为西宁卫,祁连地区为西宁卫属阿吉第十三族牧地,明末为西海蒙古麦力干所据。 清雍正二年(年),设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改卫为县,祁连东部地区属大通县,余地隶于西宁办事大臣。 民国十七年(年),青海建省,祁连属门源县管辖。民国二十七年(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 年11月22日祁连解放,暂由门源县代管,年9月将祁连设治局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由省直辖。年1月23日成立祁连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至今。 祁连卓尔山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景区项目建设地位于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儿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传说中卓尔山与祁连的镇山之山--阿咪东索(牛心山)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的山山水水。 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牛心山-卓尔山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第十一站门源一黒泉水库一西宁(西宁行程结束)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驻地海晏县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年设门源县,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 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2亿元。 民族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还有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总人口15.58万人(年)。 门源县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书写起来太过复杂,后统一简化为同音字“门”。 民国十八年(公元年),由大通县划出北大通的红山堡、永安堡和祁连八宝、阿力克一带,西宁县划出仙米寺、珠固寺属一带地方,设置门源县,属青海省管辖。 大阪山 大坂山有“三景”分别是日出日落、雨和雾、奇峰和怪石。要想看大坂山的日出。太阳总是在大坂山那锯齿形的地平线上出现,亮圈围绕着一个火红的圆盘,那些锯齿形的山峰象佛手似的把这个圆盘越托越高,这是的大坂山众山如丘,此起彼伏,山下是滔滔浩门河,景色壮观。日落时太阳倒是很干脆,直接掉到锯齿状的山凹里去了。夏天的大坂山经常是云雾弥漫,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云雾一时散开一时聚拢,随风摇曳,变换无穷。大坂山的雨量十分充沛,有云就有雨,有时小的象水汽;有时又大的象瓢泼,这里还曾下过含花粉、红壤土等物质的“怪雨”不能说不奇吧。 黑去水库 黑泉水库,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位于国道旁,距离大通县桥头镇37公里,距离西宁市75公里,总库容1.82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万元,是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库周边景色宜人,有神秘的落日神光和天然水蚀弥勒佛像。是青海旅游北线的景点之一。翻越达板山就是拥有百里花海的门源县。 泼水佛——在黑泉水库大坝东下侧的公路旁,有块巨大石崖翼然突出。据说,在平滑的崖壁卜,有一尊佛像笑盈盈地盘腿坐在莲花从中,面容安详和善,栩栩如生。但此佛一般情况下并不显身,只有在善男信女或游客净手焚香后,将洁净的泉水泼于其上,方才显现,农冠纹理分毫毕现,莲花宝座清晰可见,因而人们称其为“泼水佛”。 温泉——在宝库河上游雄奇峻拔的月牙山下,有5处温泉,温度常年保持在48℃左右,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直接就可以饮用,据说还可以用来医治多种疾病。 画屏山——画屏山主峰在今宝库乡五间房村,它南至城关,北通甘凉,山势迤逦连绵。春夏之交,鸟语花香,天高云淡形成一幅天然图画。大通古八景之一的“画屏秋净”即指此山。清末民初廖溪苏曾填词赞美它“山势画屏开,六曲平裁,西风无限送秋来。落尽腥红山径晓,霜叶成堆。此境隔尘埃,点绝莓苔。天峰倒影入楼台,一片浮光都扫尽,小胜蓬莱。” 佛沟“神仙架”——宝库峡风景区中的佛沟虽不深但山势较陡,各种树木杂生的丛林略显稀疏,而真正占领这里的,似乎是那些突兀冷竣的岩石。在这些岩石中,最有名的是山顶那块向前扑出一半左肃的悬崖神仙架。据说,古时候有位神仙欲架桥连接西、北二山,以便修炼。不料上苍不允,因为真正的修炼是无捷径可走的,而架天桥正是投机之举。因而石桥没有架成,却留下了这“神仙架”,让后人产生许多联想。 青海宁安车队赞赏 长按白癜风互助论坛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