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能治好不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更多内容详见今日《南京日报》A10版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复函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从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到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具有怎样的意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获批将怎样推动南京都市圈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而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规划获批又将如何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请看专家学者的解答。

蓝天白云下阅江楼绿树掩映,美不胜收。南报融媒体记者徐琦摄

推动南京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推进多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真正建成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圈”、全域融合的“轨道城市圈”、共同富裕的“宜居生活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区域统筹规划,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持续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都市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强劲枢纽和有力支撑。

江心洲环岛绿带呈现出一幅“青山绿水”生态发展理念的美丽画卷,一座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绿色明珠岛跃然于长江之上。南报融媒体记者段仁虎摄01

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方面探索新路径。都市圈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区内城市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成为检验都市圈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南京都市圈于年成立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形成了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等多层次的政府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水平逐步提升。注重与都市圈各城市相互衔接,着力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加强沪宁合科技创新带、沿江转型发展带等重点轴带建设,为实施好都市圈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02

在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形成协作发展效应方面展示新成就。都市圈要发挥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网络合理分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协调。南京都市圈注重加强与区内各城市的对接协作,发挥相关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以G42、G创新走廊为依托,推进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基本形成“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产业格局。按照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等8条产业链,建立“链长制”,有效整合都市圈的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实现有机衔接,产业地标集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03

在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现代化都市圈之所以区别于传统都市圈,是因为其通过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区域竞争能级的提升。南京都市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牵头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南京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聚集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关键,谋划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开展宁镇合作区发展策略研究,推动区域内科研机构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创新名城的辐射外溢,积极构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充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04

在切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绿色和谐生态体系方面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年来,南京都市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生态空间共保,签署《南京都市圈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持续开展区域水环境治理,着力解决“化工围江”和“长江岸线非法侵占”等突出问题,加快打造绿色生态网络,重点推进建设绿色长江廊道,绿色美丽都市圈建设成效已逐步显现。

05

在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树立新标杆。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抓手,畅通互联的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推进都市圈内人、物、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有着重要意义。南京都市圈加快打造“米字形”高铁枢纽,推动宁天城际、宁安城际、宁启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持续强化禄口国际机场辐射功能,在都市圈内各市建设异地候机楼,实现航空服务的无缝对接。加强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携手打造“区域城市大脑”积极打通省际“断头路”和“瓶颈路”,加快构建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都市圈快速通勤系统基本形成,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06

在强化区域公共服务,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方面实现新示范。都市圈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增强区域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南京都市圈注重按照平等互惠、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动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同城待遇”,打造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区域内高端医疗资源,稳步推进异地就医门诊直接刷卡结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学,推进区域内名校长名师跟岗交流,实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增加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多元化供给,成立南京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推进文体旅游互融发展。

从南京眼步行桥遥望前不久合龙的长江五桥,一条连接江北新区和河西新城的城市轴线跃然眼前。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进入“十四五”,面对国家对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新要求和长三角内部都市圈建设的新形势,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推动南京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任务更加迫切。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以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强各城市规划间的互通融合,支持都市圈扩容拓展,与上海都市圈相互嵌套,打造更加完整更具规模的城市群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南京都市圈的统筹协调保障,从一省独建变为两省共建,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间的合作协调,参照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做法,推动设立南京都市圈合作办公室,组建各方授权、各方认可的能进行管理的主体机构,进行实体化办公,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题,确保都市圈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推动南京都市圈真正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再次应进一步创新都市圈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探索出台财政转移支付、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等制度和政策,积极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推进都市圈市场一体化进程,更好统筹都市圈区域协调战略的实施。第四应统筹协调好南京都市圈各地相关规划事宜,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对于重大项目进一步深入研讨和对接,协调安排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为重大项目实施打好基础。推进多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真正建成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圈”、全域融合的“轨道城市圈”、共同富裕的“宜居生活圈”。最后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注重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发展需求,增强都市圈内社会各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设立都市圈发展基金,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身于都市圈的建设与运营,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积极建设适宜同城化发展的营商环境,推动资源要素在都市圈内高效配置,真正形成共同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强大合力,更好融入长三角区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作者丁宏为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更多专家学者解答和思想理论内容详见今日南京日报A10、A11版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xw/6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