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摘自——《古今宁安》张万林、刘文泽、朱文光著

沙兰,历史悠久,明代永乐年间在这里设卫,取名撒刺卫,撒刺是满语,其意是股子皮,又称光枝皮子,这里曾是一个晒皮张的地方。沙兰又称为沙林、沙岭。

沙兰的存在早于宁古塔,许多流人所著的文献都记载了这一点。例如张缙彦撰写的《宁古塔山水记》,专门用一篇文章记载沙岭(沙兰),称其地方人稀、土壤肥美、民风淳朴,且古风依然。还有流人在记载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时,都以沙兰为坐标,杨宾的《柳边纪略·卷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宁古塔西南六十里沙南,南有旧城址,大与今京城等。内紫禁城,石砌女墙,下犹完好。内外街道隆然,瓦砾遍地,多金碧色,土人呼为东京。”这就是以沙兰记载其南有古大城。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距当时一千多年前的渤海国及其留下的各种遗址,是以沙兰为基地了解和确认这里,说明沙兰存在之悠久,历史之厚重。

沙兰,主要是以其驿站而得名,在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今沈阳)、北京的古驿道上,是宁古塔的第一个驿站,也是十分重要的驿站,是维护这条与中原相连的生命之路的驿站。

据说在确定驿站与驿站之间的距离时,由人牵着牛走,直到老牛走不动了就设一个驿站。所以有的驿站之间相距都在八十里至九十里之间。有了驿站就有了站丁,他们既是驿站的维护者,又是驿道的维护者。朝廷规定驿站人数和马牛,马是用来为来往官吏用的,牛是站丁们用来耕地用的。所以每个驿站都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维持生活。站丁们长期生活于此,必然会娶妻生子,于是就有了站民,站民不许参加科举,不许当官,长期在驿站服务。所以沙兰最早的或者说是第一代人就是站民。

在清末民初,沙兰出了个武状元,这人身高九尺,肩宽二尺,头大如斗,拳似铜缸。食量大得惊人,据说每顿能吃生牛肉八斤,使一口重七八十斤的大刀。此人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建在,笔者曾亲眼见过此人。一天,我们和县委书记下乡,正在食堂吃饭时,他进屋来了,那时他已八十多岁。县委书记赏给他八大碗大米饭,他一口气吃完,还说也就是垫补垫补,六十年代末去世。

清政府对沙兰极其重视,一直驻有军队,还在沙兰西边建有兵营。到了民国二十几年,这里还有驻兵三十八名,并设有警察分所或警察分署。日伪统治时期为沙兰镇保,年11月划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今渤海镇)管辖,年划为宁安县第六区,年5月改为沙兰中心乡,年9月成立了沙兰人民公社。年5月20日改为沙兰镇人民政府。

沙兰镇所在地人口众多,原来就一个村子,名字叫沙兰站。解放后才分成治安、长安、永明、新富、进荣等五个村子。俗称沙兰坑里。

沙兰站的居民除了原有的站丁外,其余都是移民或是自然流入的。顺治三年(年)当清政府将第一批移民迁来后,他们把中原文化也带了来,在镇东山脚下建起了关帝庙,庙院挺大,占地挺多,庙里还有老道,四周设有围墙。庙上的对联是:

举念有神知善恶正邪道立判;

照人如镜识吉凶福福总无私。

横批是:如在其上

庙宇修成后,每逢年节、初一、十五,来进香的人挺多。特别一遇干旱年头,四周村民都来求雨。

由于沙兰离宁安东京城等集镇都较远,又在宁安的最西部,从此就进入了山区,因而发生的事情也别的地方多。据考证,自抗日战争以来,发生有影响的事件主要是:

一、李荆璞小镇插火种。

据记载,当年的沙兰站是宁安西部地区比较繁华热闹的地方。全镇有东西一条大街,大街两侧都是商店门市,有山货庄、皮铺、杂货铺、绸缎庄、饭馆子、理发铺、铁匠炉、大车店,还有大烟馆、妓院、唱蹦蹦的戏园子以及烧锅油坊等等。

一到深秋,这里便十分热闹起来,四周的村屯都到这里来,有买的有卖的。特别是在沟里种大烟的把头们,兜里揣上几斤烟土,就能在妓院、烟馆、饭馆子、戏园子好好呆上几天。在沙兰西南有个地方叫西营城子,那地方有个小马倌名叫李玉山,一到冬闲时候,他就来这沙兰站里的说书馆里听书,他最喜欢听《响马传》、《水浒传》、《三国演义》、《江湖七侠传》等,羡慕那些杀富济贫的英雄们。他早就下了决心,有朝一日非做个英雄人物不可。

不久,“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出兵侵略了东三省的消息传来,李玉山串联几个弟兄,趁着黑夜闯进地主家,缴了地主家的几只枪。用这几只枪又出其不意的缴了宁安县派来保护地主家的保卫队一个班的枪,用这些枪组成了二十多人的一支抗日队伍。后来李玉山改名李荆璞,队伍的名称叫“平南洋”,以后接受党的领导,改名为“工农义务总队”。以后又编入抗日联军第五军一师,李荆璞任师长。李荆璞率领抗日部队初期经常在沙兰一带活动,利用熟悉的地理、熟悉的群众给日寇严重地打击。年“八一五”光复后,李荆璞回到家乡,任牡丹江军区司令员、市长。建国后授少将军衔,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李荆璞少将

二、抗日部队联合攻打沙兰站。

年秋天,沙兰站住了一个中队的日军和一个连队的伪军,他们的任务就是控制宁安西部山区,割断抗日部队和群众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周保中、李荆璞以及金日成率领的朝鲜人民抗日游击队联合起来,攻打了沙兰站,消灭了日伪五十多人,没有被消灭的也都逃回了东京城。

三、李荆璞借求雨时机消灭日伪军。

年春天,在沙兰东山脚下的关老爷庙里住了一小队日军和伪军,阻碍活动在东边老爷岭的抗日部队和活动在西张广才岭抗日部队的互相联军。李荆璞为了打通两地的交通,决心拔掉在沙兰站的日军和伪军据点。

李荆璞把部队里的指战员都化妆成老百姓,混在四周来求雨的农民中间,然后混进庙会里的人群中。李荆璞也化妆成老百姓,和回乡来求雨的人一道混进了大庙中。混进院中的抗日战士,都按事先的布置选好了自己攻击的目标,待李荆璞一声枪响,大家一起动手,把日军和伪军全消灭了,拔掉了这个据点,使东西两山脉的根据地又通了起来。

在艰苦抗战的十四年中,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联军在沙兰镇与日伪军作战五六次,每次群众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四、叛乱分子投降马匪给我军造成巨大损失。

著名作家曲波创作的闻名遐迩的长篇巨著《林海雪原》第一章写的血染杉岚镇,其实就是根据沙兰发生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事情的真相是,我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驻沙兰的部队,是刚刚从地方上收编的保安团,他们成份复杂,思想动荡不安。大土匪马喜山用金钱、美女、升官等手段收买了排长石明山、班长许道勋。他二人和马喜山共同策划了袭击我驻沙兰的部队和土改工作队。6月2日深夜,马喜山出动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包围了沙兰我军和工作队的住址,由于石明山和许道勋的叛变,枪杀了岗哨,很轻易地摸进了院里,使我军和土改工作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当我驻东京城的部队知道后,赶来支援时,土匪和叛徒早已逃进了西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zx/43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