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朝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就会蹦出一句:流放宁古塔。那么,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几乎都看过《智取威虎山》,那么,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威虎山呢?其实,这俩地方都在黑龙江省的海林市,从哈尔滨开车过去,只需4个小时。 没看上期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链接浏览 ↓↓↓↓↓ 哈尔滨与金上都黑龙江省自驾游故事之一上篇说到,在阿城看罢金上京之后,驾车沿绥满高速公路继续往东,直奔海林市。这条公路的最东端是绥芬河,最西端是满洲里,故称绥满高速。这是一条横贯黑龙江省东西的路,它的旁边,是一条铁路。俄国霸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之后,修建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铁路,为了节约里程,更是为了有朝一日霸占整个东北三省,与我国商议,将铁路横穿于绥芬河与满洲里之间,史称东清铁路。关于这条铁路,张学良时代曾有过一段悲壮且遗憾的故事,具体内容待会儿再表。 当我走在这条公路上时,路况很好,车辆稀少。将时速稳在10公里,发动机转速接近转,就年来说,这个转速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最近几个月试驾的车里,有好几款已经做到了转——转速越低排放越低,这是汽车厂家必须追求的,否则到了00年,麻烦就大了。最近几年,小排量增压机逐渐增多,与其说这是厂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动力的追求,倒不如说是为了降低排放。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排放能够达标,我就绝不会考虑小排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之下,自然吸气发动机开起来更舒服。有人认为增压机动力强劲,这么说自然有道理,但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表现也很不错——至少这辆科鲁兹是这样。 从阿城到海林之间,最出名的是亚布力,那里有座规模很大的滑雪场。最早北京人想滑雪,就得到吉林的北大湖或黑龙江的玉泉,后来亚布力修建了一个庞大的滑雪场,占据了上风,那些年我没少往这边来,再往后北京郊区也有了滑雪场,虽然小但距离近,且价格便宜,挺有优势。最近几年,张北地区的滑雪场越来越诱人,以崇礼为最。估计至少北京游客就没必要往亚布力跑了。过亚布力不久,进入牡丹江地界,我的目的地是海林,它是牡丹江下面的一个市,距离牡丹江很近。 进入牡丹江地界之后,公路上的冰雪增多,交管部门采取了流量控制——每隔一段时间才放行一次,且只有一条车道,前面有车压住速度。这样的做法,我在云南也遇到过。每当天气恶劣,出现连环追尾,有人便诘问交管部门为何不封路。事实上,有些时候一味封路恐怕不是什么上策。您这儿把高速公路关闭了,车辆们就会沿着国道走,国道的宽度与弯道,都输给高速,耽搁时间不说,反而更容易酿出祸端。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控制流量更高明。 进入海林市,天已黑透,市区里一片灯火,没看见几辆车。正走着,忽地看见有位行人,在车行道里散步。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均能看到,虽然很不理解,但也并不为奇。我觉得,至少在这种路面湿滑的情况下,行人还是走在路旁的人行道为好,万一汽车没刹住,把您撞了,即使会赔偿,可皮肉之苦还得您自己承受。 看着天黑黝黝的,其实才5点多,搁在北京,有不少人还没下班呢——冬季在黑龙江旅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下午4点半日落,日照时间短。天黑后无法旅游,只能回旅馆睡觉。当然,当地人很会消遣,餐馆里座无虚席,一片喧闹,烟雾腾腾。估计屋里PM.5的数值,即使在北京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也无法与之媲美。 第二天早上,出海林市,往南,沿着一条很棒的公路,行驶34公里,来到宁古村。这条路原来叫什么我忘了,现在叫海长旅游公路,去年刚刚修建的。海是海林,长是长汀,长汀镇里有个双峰林场,因积雪多而出名,人们将其称作雪乡。开始的时候,雪乡游人不多,在林场工人的家庭旅馆住上几天,还挺有趣,尤其是可以往西徒步穿越张广财岭,到山那边的东升林场,再搭车回哈尔滨。后来听说雪乡收门票了,客栈也越来越高级,而且经常人满为患,我就再也没去过。 进入宁古村之前,首先来到村子东侧大约一两公里处,这里有座小山,叫宁古台。关于宁古塔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与此山有关,是从宁古台演变成的宁古塔。另一种观点认为宁古是满语“6”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也就是说,宁古塔其实是满族话,意思是“6个”。 不管怎么说,宁古塔其实没有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儿。这座宁古台现在来看,并无建筑遗存,唯有文物保护的牌子。 宁古台的北侧有条河,东侧有一片树林,据说它叫觉罗,是努尔哈赤祖上的龙兴之地。关于这个说法,我一直很疑惑,努尔哈赤祖上究竟怎样,有多种说法,大都含糊不清,仅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一些言论来看,他们的祖上很可能根本不是女真,而是从其它某个地方迁移过来的。这个话题太沉重,姑且放在一边,眼下是冬季,一片冰雪,若是夏季前来,尤其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此地一片花海,挺漂亮。 宁古村内,有一片保护起来的空地,这里便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清朝初期时的宁古塔,管辖范围很大,哈尔滨以东,一直到日本海、库页岛,全是宁古塔将军的地盘。可后来,无论是宁古塔将军的管辖区域,还是黑龙江将军的管辖区域,有很大一部分,都割让给了俄国。俄国,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是吞噬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或者说吞噬大清领土最多的国家)。不管是鸦片战争还是八国联军,西方国家来华的目的主要分成3类,英美等国一心一意地做生意,法国等主要是为了传教。有领土野心的,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俄国,后来还出现了德国与日本。这里面,俄国霸占领土最多,德国找来找去,最后找了个山东,强行霸占了去。日本来的比较晚,于是跟已经占领我国东北的俄国打了一仗,以阵亡8万余人为代价,赢得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从此,日本人获得了在东北的特权,比如租借旅顺与大连、获得铁路、可以在铁路沿线驻军(这就是关东军的由来)。 有人特别崇拜俄罗斯,人家那边有点儿新闻,咱们这儿就有人在网上为其欢呼,高喊“真不愧是战斗的民族”。可恰恰是这个“战斗民族”,在中国展开过无数次战斗,霸占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屠杀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而且,这个国家跟日本一样,也从没道歉过。 其实,俄国人能够顺利霸占我国土地,与清朝皇帝有关——他们来到北京成为全国统治者之后,将其民族发祥地视作禁区,不允许汉人前往,整个东北由数位将军把持,比如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等等。因此,黑龙江南北、兴安岭内外,地广人稀,走几天都看不见人影,人家俄国军队来了,自然容易霸占。清朝皇帝这才明白过来,逐渐放宽限制,允许汉人越过山海关,闯关东一词,由此诞生。事实上,东北地区的汉人,祖籍大都是河北人、山东人。至于东北变成3个省,则是在清朝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的,它们是: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也就是说,今天的许多省,在清朝时根本就不是省,清朝全国只有18个省——这就是为什么北京故宫太和殿前,要摆着18个鼎。末代皇帝溥仪后来跑去东北,给日本人当傀儡时,模仿祖上,在东北也设置了18个省,年抗战胜利,压缩成9个,至于恢复成东三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儿。 听说,有人在学者中做过一次调查,问:假如可以选择,你最愿意生活在中国哪个王朝里?回答宋朝的,占比很高。学者们推崇宋朝,绝不仅仅是宋朝经济发达、物价低廉,更主要的,是宋朝言论自由。事实上,阅读资料后发现,中国言论比较自由的王朝,不仅仅是宋,还有好几个,但言论最不自由的王朝,首推大清。纵观年皇帝史,文字狱、因言获罪最严重的,就是爱新觉罗家族当权的时代。不知道哪句话没说对,轻则流放,重则砍头。而这流放,最出名的,就是宁古塔。 中国文官历来有一种责任感,皇帝做的不对,文官们往往就会站出来,据理力争。比如明朝,万历帝宠爱郑贵妃,想把她的儿子立为太子,百官一翻书,发现祖制上写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于是集体抗议,皇帝不占理,便来了个惹不起、躲得起,最终居然演变成30年不上朝。可在清朝,集权达到了巅峰,文官们为了自身安全,不敢轻言政务,只好研究历史,由此诞生了“考据学”。因为做这个相对安全些,可以尽最大可能不被砍头、不被流放到宁古塔。 尽管后来有学者提出清朝盛行研究古书,并非文字狱,而是当时的风气使然,但不管怎么说,清朝统治者的专横,是达到了一定境界的,因言获罪被流放到宁古塔,悲惨地度过余生的人,不在少数——全面阅读过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康乾盛世,仅仅是统治阶层的盛世,与民众没什么关系。 今天的宁古塔,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子,房屋很整齐,品质看上去也都很不错。村中有个院落,门前写着宁古塔展览,但不是正规的展览馆,仅仅是个农家院,我到的时候,门锁着,没能进去看。事实上,宁古塔将军的驻地有个,前期是在这里,后期挪到了距此35公里的宁安,那里是渤海国龙泉府的故址。 在各类“戏说”电视剧中,宁古塔不仅不悲哀,有时甚至有欢喜的成分。如果真的置身当时,从中原流放到宁古塔,凄惨、悲凉、绝望,恐怕是必然的。绝对独裁的基础是绝对的权利,既然有这样的权利,自然为所欲为,草菅人命。从这个角度说,宁古塔所记录的,是清朝皇帝的耻辱。 回到海林市区,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儿,是去市区东部,拜谒杨子荣墓,参观杨子荣纪念馆。 年,退伍军人曲波,将自己带队在牡丹江一带剿匪的经历,写成小说《林海雪原》。8年,上海京剧团将小说中的一段故事,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到了文化大革命时,这部京剧又被改为交响乐伴奏,在毛泽东的夫人江青的扶植下,与《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奇袭白虎团》,并称8大革命样板戏,风行全国。事实上,即使到了1世纪,曲波的作品依旧被重视,比如,年拍摄了电影《智取威虎山》,年拍摄了连续剧《林海雪原》。 无论是《林海雪原》还是《智取威虎山》,都非常出名,但剧中的杨子荣究竟是谁,却稀里糊涂。直到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外宾观看此剧,人家刨根问底,周总理只好下令彻查。到了年,终于水落石出,杨子荣的本名叫杨宗贵,山东牟平人。最终确认这一事实的,是一张部队合影,曲波先生将其送往日本,把百余人中的杨子荣单独放大,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也是杨子荣唯一的照片。 杨子荣1岁时闯关东,在丹东、鞍山做了10多年的苦力,年回到山东,年在家乡参加八路军,很快,他所在的部队调往东北,在牡丹江一带执行剿匪任务。杨子荣年龄大、阅历丰富的优势很快在战斗中得以体现——在围攻一座村庄时,由于土匪的工事坚固、火力很猛,解放军数次攻击都没能成功,杨子荣孤身一人潜入村中劝降,大获全胜,村内聚集着多土匪,全部缴械投降。 凭着战功,入伍时仅为炊事员的杨子荣,升任侦察排长。整个年,杨子荣所在部队,一直在牡丹江剿匪,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后来的人们都对他化妆进入威虎山,生擒土匪座山雕津津乐道,可实际上,智取威虎山仅仅是一场小规模战斗——解放军这边,是杨子荣及5位战友;土匪那边,是座山雕及手下的5个土匪(该数字源自38军军史)。 智取威虎山之后不久,年年初,杨子荣带队继续追踪其它土匪。一天早上,他们摸到一伙土匪居住的棚子前,杨子荣踹开房门,喝令土匪投降,见到棚子里的土匪举枪,杨子荣随即扣动扳机,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枪竟然没能打响,可能是机械故障,也可能是冻住了,但土匪的枪响了,杨子荣身中三枪,当场牺牲。其余战友围攻过来,冲着棚子一通猛扫,棚子里的8个土匪,6死1伤,唯有第一个向杨子荣开枪的那个土匪逃脱了。这人叫孟同春,海林当地人,逃脱之后,回到村子,直到年,才向政府坦白了当年的罪行,最后,在年因病死去,死时正好80岁。 毫无疑问,对于孟同春的处理是从宽的。但我没弄明白的一件事是,许多资料里说当时判处孟同春有期徒刑8年,究竟是建国后不久就判了(毕竟做过土匪),还是年孟同春坦白这件事之后判的。 刚才说到,尽管杨子荣享誉全国,可人们并不知道他是谁。直到周恩来总理下令,才在山东的胶东一带,开始寻找,据说,此前也曾在胶东地区寻找过,但没有找到——杨子荣所在的部队,是从胶东调到牡丹江的,所以,杨子荣应该是胶东人。 经过一番查找,终于在牟平县找到了。主要是因为杨子荣参军时,没有填写本名杨宗贵,而是写的化名,据说这个化名是他当年闯关东时用的。杨宗贵为何不用本名,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因此带来的麻烦,确实不少。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杨家被取消了军属待遇,直到7年,杨宗贵的家人才收到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恢复了军属待遇。 被确认为“失踪”后1年,在8年,杨宗贵的家人又收到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5年后,杨宗贵就是样板戏里的杨子荣,这一喜讯才传到杨家,而此时,杨宗贵的母亲已在7年前去世。 英雄的身世虽然很晚才确认,但并没有妨碍对英雄的纪念。杨子荣去世后,军方在海林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日后,又改葬到市区东部的一座山上。 墓地内共有4座墓碑。杨子荣的墓在首位,其余3位,第1位是孙大德,他一直与杨子荣并肩作战,《智取威虎山》出名后,他作为亲历者,多次被邀请作报告,但因报告内容与革命样板戏内容不符,受到迫害,含冤去世。第位是马路天,他的籍贯与生辰均不知,与杨子荣同年同月牺牲,并一同安葬。第3位是同部队的战友高波,他是押运火车时,遇土匪袭击牺牲的。 4位烈士墓地的位置很棒,墓区大门前的街道,笔直地伸向市区,站在烈士陵园,整个海林市区尽收眼底。 看到这儿,您可能会问,牡丹江怎么会有那么多土匪呢?事实上,整个东北土匪并不稀缺,张作霖不也是土匪出身吗?张学良其实就是个匪二代。有意思的是,抗战胜利后,民国将东北的土匪进行了收编,并授予了军衔。 下面这张图,是当时牡丹江一带土匪所在地的示意。图中所标注的,都是拥有数千人的土匪团伙,像座山雕那样的小股土匪,没有出现在这张图中。 东北的北部在当时称为北满(与南满相对应),大致上包括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当时叫绥宁)5个省以及哈尔滨特别市。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都希望获得对北满的控制权,收编那些土匪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据说,仅查明番号的土匪就有13万人,而共产党的部队只有万人。整个北满地区大部分县城都在土匪的控制下,他们的策略是先参加八路军,然后再反水投奔民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从山东解放区调派信得过的部队前往东北剿匪。 虽说是土匪,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过抗战,战斗经验及武器装备,有时甚至超越正规军。 尽管如此,从山东调来的军队,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到了年年底,大股土匪基本被扫清,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这是其中的4名匪首,都是被活捉的。其中,谢文东和李华堂都是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属下3个团3人,张雨新个集团军参谋长,属下个团多人。看来,土匪们大都是军衔高,军队规模不大。 故事讲完,接下来该实地去探访了。 离开海林市区,沿着绥满公路往东北方向驶去,大概走了0公里之后,在一个叫三合村的地方,右转,进入三横干道。这条路估计就是个乡道,之所以叫三横,三是三合村,横是横道河子,横道河子依旧位于绥满公路上,也就是说,这条三横干道实际上兜了一圈(下图红线为行车路线)。 刚一踏上三横干道,立刻感受到了压力——这条路看来车辆稀少,路上全是冰雪,有些地方的积雪甚至还比较厚,行车颇为不易。 走了一阵,路边出现了一块石头,刻着“威虎山讲武堂”。 进去看,里面有些房屋,但不见人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地方。 回到三横干道上,继续往前,几公里之后,出现一个村落,居然是夹皮沟。看过《智取威虎山》的人,大概不会忘记剧中有个夹皮沟。剧中说这个夹皮沟是个挺热闹的小镇,且有火车。但眼前这个夹皮沟建筑很新,且没看见铁轨,估计不是历史上早就有的村落,而是林场新建的一个居民点。 驶过夹皮沟没多久,出现一个路口,右转进去,是前往威虎厅的路。 这条路的宽度还不错,就是积雪较厚,且略有上坡,这是非常容易打滑的地形。不过,运气还不错,我顺利地走了过去。 越往里走,林子越密。曲波先生给自己的小说起名《林海雪原》,真是太恰如其分、太形象了。 看介绍,说杨子荣当时在这里抓住的座山雕。“座山雕”真名叫张乐山,山东人,来到牡丹江后,15岁便入职成了土匪,被杨子荣逮住时,已经60多了,干了一辈子。日本人在东北时几次想抓他,但始终没成功,最后将其招安。至于杨子荣抓座山雕,也没像《智取威虎山》那么复杂,当时杨子荣带着5个兵,化妆成土匪,到处打探,与座山雕的手下联系上了,表示要入伙,于是来到座山雕住的地方,就把座山雕抓住了。没费一枪一弹,也没有百鸡宴。 不过,在不同的回忆录里,杨子荣抓座山雕的过程,有不同的版本。但性质一样,都比小说简单。也难怪,如果小说照实记录,精彩就没了。 回到公路上,沿着三横干道继续往北,接下来是个林场。 林场东侧几公里的地方,有个阳光村。年月,杨子荣就是在这一带牺牲的。 从林场往西北方向,10多公里之后,是成为旅游景点的威虎山,也叫威虎山主景区。 这个景区看上去挺正规,环境不错。 进入景区的地方,是山中的一片平地,很开阔,沿路有许多农家院。 眼下是冬季,游客稀少,估计夏季时,这里应该挺热闹。 沿着一条山谷往里走,沟口有个猛禽的塑像,不知是不是暗指座山雕。 附近还有座解放军骑马的雕像,让我想起《智取威虎山》里,“打虎上山”的那段精彩唱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前些年在歌厅还经常听到有人唱这段儿,第一句最末的“汉”字,没点儿功夫的人,根本唱不出来,音调越来越高不说,拐弯儿还特多,一口气不上来,能把自己噎死。 越往深处走,路上的积雪越厚,其中有很长的一段,处于山高林密的包围中。此时天气忽然阴沉下来,狂风大作,雪花四散。那阵势,与小说中的“打虎上山”极为相似。这样的天气肯定不是天天如此,能让我遇到,体会一下书中的意境,也算是收获。话虽如此,当时的我其实很警惕,因为路在不断爬升,走到第18公里时,已经爬升了大约米。科鲁兹是前轮驱动的车,在冰雪路面上上坡,前轮负载降低,很容易出现打滑,从而无法爬坡——前些年著名的汉兰达爬坡事件,就是这个原因。 而此时的我是单人单车,一旦爬坡失败,再起步极为困难,即便是掉头原路返回同样很难,搞不好还有滑入路旁沟渠的可能。所以,我只能尽量保持车速——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车速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一旦车速降低,很快就会失去速度,从而被迫停车。这个经验,来源于多次实践。前驱车在冰雪上坡路面前,行车比较不易,即使是非常缓的小坡,往往也会无法起步,我曾有过0米的路程,走了个小时的经历。当然,保持多大的速度,得视当时的情况而定。像下面这张图中所展示的情况,当时我是以60公里的时速行驶,遇缓慢的弯道,降到40公里或30公里。如此冰雪,这个车速其实是有危险的,但为了维持行驶,只能冒险。由于路面不平,遇车辙、积雪、坑洼等,车子很可能侧滑,速度大则会导致侧滑加剧,补救措施是修轮,即通过合理的打轮,消除侧滑。 运气还算不错,通过一番努力,驾车来到景区公路的最高点。 山顶处有一个窝棚,这种窝棚在林海雪原里很常见,估计座山雕当时住的窝棚也是如此。 厚厚的积雪覆盖,再加上燃烧着木柴,棚内温暖如春,但我没敢在棚内掏出相机,因为温差太大,镜头肯定起雾。 窝棚里是景区管理人员,据他们介绍,这一带并无杨子荣的遗迹,主要是山野旅游,其中最好玩的是穿越,因为此处距离横道河子不远,那里是我刚才说过的绥满公路(国道),春夏秋三季来此徒步穿越,里程不算多,并不辛苦,但景色怡人,是个很好的旅游项目。 离开威虎山主景区,下一站前往横道河子。 继续在林海中穿越,前往横道河子。那里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事后回想,在这一带山中,全天只遇到了4辆车,且都在前半程,威虎山主景区以后,一辆车也没遇到,人烟更是稀少。 将横道河子定为最后一站,不仅是因为这里有上高速的入口,同时是因为这里有中东铁路的历史建筑,一举两得。本游记上篇讲述哈尔滨时,曾谈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起源,是由于修建中东铁路。甲午战争中,我国彻底战败,在最初签订的条约里,不仅割让台湾,还得割让辽东半岛,后来在俄国、德国、法国的干涉下,日本放弃辽东,俄国以功自居,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在这份条约中,中国同意俄国在我国领土上修建铁路,名为“大清东省铁路”,民国时代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俄国人刚把这条铁路线建好,日本人就来报仇了(几年前被迫放弃辽东的仇),这就是日俄战争。结果是日本获胜,俄国人只好把吉林以南让给日本,这个地区被称为南满,刚才说了,吉林以北叫北满。列宁闹革命之后,表示要放弃沙皇时代的特权,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执行,中东铁路仍然被苏联人把控(从列宁开始,俄国改名叫苏联了),中苏之间因此矛盾不断,张学良为了收回主权,在国内有些势力反对的情况下,与苏联开战,双方投入兵力0万人,打了5个月,结果是咱们输了。中国版图上最上方的那个“小尖儿”——黑瞎子岛,就是在这时被苏联人霸占,这件事一直拖到年,俄罗斯人才把岛的西部归还中国,而东部则彻底失去。 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向西到满洲里,向东到绥芬河,向南到旅顺,铁路线构成一个“T”字型。旅顺距离大连很近,它的火车站至今保存完好,非常值得去看,横道河子的火车站也保持着昔日的风格。 横道河子虽然只是个小镇,但在当年,却是这条铁路线上一个比较重要的车站,因为这里有规模较大的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俄国人比较多,而当时的建筑,大部分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其中,这座教堂,据说是我国唯一的木质东正教教堂。 教堂位于小镇的最高处,站在教堂前往下看,可以看到整个镇子,全是一栋栋俄式住宅,最远处是火车站。 镇子里有将近00栋俄式建筑,排列的很整齐。 这几年,为了开发旅游业,镇子把它命名为俄罗斯风情街,还打造了一个画家村。 如果是春夏季三季,住在这个小镇里,估计会很享受。何况,小镇与哈尔滨之间有火车,来往很容易。 小镇最西头,有座机车库,已经辟为旅游景点,值得一看。 机车库就是停放火车头的地方,每辆火车头单独有个车库,扇形排列,一共15个车库。 车库已经停止使用,但建筑保持的非常完好,还有一辆火车头,停放在车库外做展示。 车库前,是一个转盘,无论火车从哪个车库开出来,通过转盘的旋转,就能进入铁路线。 当年在中东铁路上奔跑的,自然是这种诞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我国将蒸汽机车进化到内燃机车的速度很慢,将其称为活化石,并不为过。事实上,有些铁路线上,至今还有蒸汽机车处于使用状态,比如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的芭石铁路。 机车库前面的这栋建筑,是当时的调度室,现在是游客接待中心。 无论是这一带,还是哈尔滨,许多俄式建筑都是用红砖垒砌,曲线造型丰富。而北京里的那些建筑,也是这种风格。 看罢小镇上的历史遗存,天色已暗,我驾车原路返回哈尔滨。在途中,很快就遭遇了一场比较大的降雪,只得放慢车速,原本4小时的路程,延长到了6个多小时。回到北京后没几天,新闻报道说黑龙江多个地方出现严重车祸,其中就包括着我刚刚走过的这条路。对此,只能报以庆幸,提早了几天,幸运地躲了过去。 这几年,我的目光始终对准SUV、MPV等功能性更好的车,对于科鲁兹之类的家庭轿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