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旧国与海东盛国

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靺鞨人于公元年在敦化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年,被辽所灭,历年,共15代王。靺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及南北朝称邑娄、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靺鞨分为七部: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伯咄靺鞨、安车骨靺鞨、拂涅靺鞨、号室靺鞨、黑水靺鞨。渤海国建都于敦化敖东城,粟末靺鞨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作为册封使出使渤海王国,“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去靺鞨号,称渤海国,自是每岁遣使朝贡。崔忻完成使命从敦化回返途经旅顺黄金山时凿井勒石,表明渤海王国受封于唐朝,留下极为重要的物证,是东北地区最珍贵的历史遣迹之一。鸿胪井刻石问距今已年,这是渤海国归属于唐的重要物证。

公元年渤海国从敦化迁都于和龙中京显德府,后又撵转迁都于东京龙原府上京龙泉府即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迁都后,史书称敦化为“旧国”。渤海国全盛时有5京、15府、62州、余县。疆域辽阔,其北到黑龙江口及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东至日本海,南以长白山、泥河(金野江)与新罗为邻,西抵伊通河。“地方五千里”。包括中国东北大部、库页岛、朝鲜半岛北部,史称“海东胜国”。

年,敦化启东中学与延边大学历史科师生,清理六顶山已遭盗挖的渤海墓葬,清理中发现了贞惠公主墓,出土的贞惠公主墓碑,是唐代流行的骈体文,在书法和文词方面,都堪称稀世之珍品国宝,同时还出土雄雌石狮、鎏金杏叶、项链、圆帽铜钉等,从贞惠墓碑得出“宪象中国”的结论,并包括“珍陵”在内的墓群,是极其宝贵神奇的渤海史料文化堆积地。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朝鲜社会科学院联合对六顶山渤海古墓群考古,获得各类出土文物件。

年,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对六顶山渤海古墓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复查和部分墓葬发掘,出土金、银、铜、铁玉器、陶器、瓦件标本余件,还发现“冢上做屋”的建筑遗迹。

渤海文化与艺术

关于旧国文化,唐诗中亦有吟咏。如,温庭筠在《赠渤海王子归国》的前四句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旧国,是渤海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诗歌与渤海乐是海东文化这两束鲜花中最为艳丽的花朵,绚丽多彩,温庭筠在《赠渤海王子归国》中的后四句写道: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可见其挚情感。《全唐诗补编》收录渤海国王孝廉五首诗。王孝廉在《奉敕陪内宴》中写道:海国来朝自远方,百年一醉谒天裳。日宫座外何攸见,五色云飞万岁光。《和坂领客对月思乡之作》寂寂朱明夜,团团白月轮。几山明影彻,万象水天新。弃妾看生怅,羁情对动神。谁云千里隔,能照两乡人。《全唐诗》中,有李白一首《送王孝廉觐省》: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当时,唐代著名诗人多有与渤海学子交往的佳话。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韩翃《送王涎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等,便是例证。

渤海艺术与渤海乐,渤海艺术即受到高句丽艺术的影响,又大量、直接地吸收了盛唐艺术,一时泛起了渤海艺术的潮流,形成了雍容华贵、丰腴饱满、文静典雅、舒展大方、简洁刚健的艺术风格在目前出土的渤海国壁画中主要有著名的“贞孝公主墓壁画”和“三灵坟墓壁画”,这两个壁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当时年代人们的智慧结晶,敦化的贞惠公主墓出土过壁画残片。

渤海人创造的渤海乐丰富了东北亚的音乐宝库。特别是渤海人将肃慎时期著名的“踏锤舞”承继下来,传承至今,可见,敦化和长白山是渤海文化发生地之一。舞蹈文化,更是是源于靺鞨祖先生产劳动与生活,每逢丰收,婚丧嫁娶,庆典,祭祀、节日、集会等活动,人们穿上盛装,头带饰物,脸上化妆,腰间系上铜铃,手持鹿皮或羊皮做的鼓,吹叶当歌,边敲边舞,有的脸上还带上造型各异的彩绘面具,如:虎神、熊神、鹿神、鹰神、鸟神,始母神、玛虎等。它融音乐、舞蹈、歌唱、武术、狩猎表演于一体,不仅有着深厚文化积淀,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群众风俗民情、文化观念、萨满信仰、社会风貌、自然环境等息息关联。渤海乐构型在敦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到了明清时期“黑熊搏斗舞”、“臻蓬蓬歌”、“莾式舞”都是渤海乐舞的延续,同时这些舞蹈形式意义却在满族巴拉人中原始舞蹈“野人舞”、“跳神舞”中看得更明晰。“野人舞”、“跳神舞”、“蟒蛇空气舞”是原始居住在张广才岭、敦化境内、宁古塔一带土著巴拉人(当地称:巴拉人、半拉人)的狩猎舞蹈。这部分人就没离开过自己的家园,都在代代传承着部族民间文化遗迹。《日本文化史》明确说明“现存的舞乐中,大靺鞨、新靺鞨、新乌苏、古乌苏、进走秃、退走禿、敷手、贵德、昆仑八仙、地久,这些乐舞被是渤海传来的。”日本忠龙所著的《雅乐》一书中讲:从渤海国传来的“新靺鞨”现在还经常被演奏,“新乌苏”市日本至今流传。

“玛虎立堂号、渤海家声远”就折射出敦化远古氏族的民间舞蹈文化遗迹,体现的内容都不带虚伪和矫饰,也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只是远古氏族开始就一代一代用森林图画文字和口传心受的形式,传承至今,“踏锤舞”的文化价值不在于墨守成规,而在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据敦化地方文献记载:粟末靺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渤海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早在隋唐前“踏锤舞”在《三国志》记载:靺鞨人每当祭天祭神,便“昼夜会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低昂,手中相应,节奏有似铎舞”,民间又被称为《踏鎚》、《靺鞨舞》。《渤海国志长编》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靺鞨使臣到中原长安进贡品,宴饮席间,“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靺鞨舞》至明清又融入秧歌、佛舞等,《红山碎叶》还载有一种风格独特的《袜袷舞》,亦称《靺鞨舞》。《额穆县志》记载,康熙初年“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选起舞大率举一袖於额反一袖於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尔字和之曰空齐曰”。后在辽、金、元、明、清各代王朝,都在敦化这片奇特的文化热土留下深刻印迹,特别是渤海番书,更是千古之谜。

图文:张宁牛镱潼

策划:张指挥

审核:魏向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ly/56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