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它与流传中国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灯彩的艺术宫殿!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佛山彩灯。佛山彩灯在民间俗称灯色,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具有广东省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是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包括大型彩灯和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笼四大门类,彩灯的扎制,全过程都是艺人手工操作。佛山彩灯为中国民间彩灯的代表,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扬州灯彩是江苏省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自隋唐以来即已生产,用以庆贺佳节,装饰市景,多以小巧玲珑见长,色彩艳而不俗,以牛、羊角制成的明角灯(琉璃灯)为最,形式有宫灯、折灯、走马灯、动物灯、花卉灯等,造型优美,灿烂多姿。在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彩灯就榜上有名。

北京灯彩艺术品主要有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灯彩的制作技艺是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字画的凝聚,成为既延续了传统工艺又表示出浓郁文化积淀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以文化娱乐为主,与民俗,民间文娱表演相融合,内容包罗万象。年,北京灯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苏州灯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史称“苏灯”。它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工艺十分精巧,画面丰富多彩,绘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不仅光华灿烂,而且制作巧妙。如有一种“剔画彩灯”和“走马灯”,灯上设置各种故事人物,有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之类。待灯里燃起蜡烛,冷热空气对流,人物即能循环转动,颇有趣味。有一只“上桥落马灯”,灯面上绘着小桥流水人家,粗看无人,但点上蜡烛,即隐约出现一个骑马的人影,跑到桥堍,人与马又会分离,马影先过桥,然后人影随后过桥,过桥后又跨上马背,渐渐隐去,其手艺的高超,使人惊叹。

泉州花灯是福建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起于唐代,泉州花灯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经13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自挖掘与公众亮相以来,先后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湟源排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湟源排灯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式红木宫灯至今有六百年历史,之所以称之为“广式”是因为明朝广州木雕艺人发明而得名。以珍贵的原料精雕细刻,并可以装拆,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后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被称为“中国灯”,是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的传统手工技艺。哈尔滨的冰灯冰雕以冰为材料,以水为粘接剂,运用砌筑、堆垒、雕镂、浇冻和镶嵌等技法,制作出冰建筑、冰雕塑等各类作品,配置多种灯光后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开合自然的景区,辅以多种手段,达到形、光、声、动的和谐统一,形成璀璨生辉、扑朔迷离的冰造园林。年3月,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由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申报,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西彭氏灯彩传承至今,已有多年。从年元宵节开始,在彭士学的组织带领下,自办家族元宵灯会,到年元宵节共举办了49届自办灯会。多年来,兰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彭氏灯彩的发展,采取“挖掘价值、融入保护、教育普及”等方法,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努力把彭氏灯彩打造成为兰西一个靓丽的文化品牌,让兰西彭氏灯彩绽放华彩代代相传。

自贡灯彩作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已经深入人心,每年春节期间一批批游客从全国各地、山南海北纷至沓来,一睹自贡灯会的光彩和神韵。因此每到灯会期间,自贡就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处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市,既以千载盐都饮誉古今,又以恐龙之乡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灯文化在这里结出的累累硕果,自贡又以南国灯城蜚声中外,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了中国彩灯文化的突出代表。在干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独点鳌头。万千灯彩,凝聚了中国灯文化的精华,展示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发扬了中国灯文化的传统,自贡人民的智慧和灵感,在天下第一灯中熠熠生辉,中国灯文化的传承线路,在自贡灯会里找到了新的起点。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留下的绝技,居今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张俊涛手中已是第七代了。由于灯笼制作技艺传到近代有许多都已失传,痛心惋惜之余,他与父亲从0年开始,投入了3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

硖石灯彩最早起源于秦,由唐时兴起,盛于宋朝,何曾想一盏小小的灯,穿越了年代洗礼,历经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淀,时至今日,依然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工艺冲击下,相承相融,历久弥新。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海宁是观潮胜地,又是灯彩之乡,古镇硖石制作灯彩的历史悠久。

秦淮花灯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除了传统的宫灯、走马灯、兔子灯、荷花灯、蛤蟆灯以外,十二生肖灯彩等现代样式也很受欢迎。每到春节,各式各样的花灯把秦淮河装点得流光溢彩。

上海灯彩20世纪30年代较为兴旺,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保护、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上海灯彩业日益发展。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以十五元宵灯彩高潮最为动人。在上海灯彩历史上著名彩灯艺人迭出,明代以宝山、嘉定、南汇、川沙、松江等地能工巧匠扎制的灯彩最为出众,其中松江的“刻纸夹纱灯”最有名。清代以“伞灯”最盛行。当时沪上的“七宝盖灯”和“书画灯”也颇有特色。“七宝盖灯”以剪纸镂花制成,中空可点烛,“书画灯”以四盏为一堂,因用素绢乞名人书画或用湘竹为边,显得更为雅致。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造型艺术。在流传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六镇(即忠信镇周边五镇),传统赏灯民俗中的艺术精品。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乐清首饰龙制作技艺的产生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于一体,在制作过程中,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行传统手工技艺的展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台湾平溪天灯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施放天灯为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带的习俗。清道光年间,先民移垦到平溪的十分一带后,在农闲期间会施放天灯。而天灯受地势和风向影响,会顺着基隆河飞往河口入海处,居民们认为这象征着向大陆的亲人们报平安,同时也有庆贺年节的祝福意味。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年间十分村经常遭到盗匪骚扰,村民们只好到山中躲避祸乱。等土匪离去后,留守在村中的村民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向村民报平安,因此十分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平安灯”。久而久之,施放天灯的习俗在平溪一带绵延一两百年之久,成为台湾北部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元宵节都会吸引数万人到平溪参与盛会。在平日也经常可见天灯点缀在平溪的天空。

最后我们来说说我们的“主打品牌”——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又称宁古塔马氏灯彩,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民间工艺项目,是传承人马积瑞在继承祖父和伯父以及父母两代人的民间工艺基础上和宁古塔汉族传统灯彩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并受流民文化的影响,其根脉来自中原的河北一带,是中华灯彩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独具魅力。马积瑞的彩灯具有鲜明的传统性,无论是造型、内容、工艺都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很值得推广,对于为群众美化生活、推动节日文化发展、繁荣都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意义。黑龙江省宁安市,古称宁古塔,曾经是东北的文化重镇。这里的元宵节观灯习俗也流传久远。在民间,正月十五还要自发地扭起秧歌为元宵节助兴。尤其夜晚之时,秧歌队伍中专门设有灯官,灯官坐车或轿子,巡游大街专门查看花灯,如果发现哪家买卖的花灯不亮,掌柜的专门要到灯官面前“说明情况”,还要被罚上几包蜡烛,以示灯官的威严与惩戒。在著名流人吴兆骞的儿子吴桭臣所著的《宁古塔纪略》一书中,记录了当时宁古塔的灯文化,在清朝初期,这里还没有蜡烛,黑夜照明用的是“糠灯”,蜡烛是流人传来的。但在这里却流传着正月十五放灯的习俗、闹元宵的习俗、灯官的习俗、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因此便传承着独特的灯文化。传承人马积瑞的祖父马纪伍早年在河北一直靠家传的彩绘、纸扎、彩灯、剪纸等民间工艺谋生,父亲马广利受家族环境熏陶,自幼喜爱这些民间艺术,也学习并参与手工制作,14岁时因战乱灾荒闯关东来到了宁安,在一个药铺当起了学徒,不过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还是难于割舍。马积瑞受父母亲的影响,从小酷爱艺术,对绘画、剪纸等有浓厚兴趣,10岁便可在父母的指导下扎纸灯、走马灯、金鱼灯、鲤鱼灯、八宝灯等。小学时的美术作业曾被老师误认为是家长代笔。中学时得到美术老师傅德常的认可,担任了美术科代表,并多次鼓励要好好学习,毕业后保送到美术学校,但“文革”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参加工作后,在宁安水泥厂做了近十年的宣传,这期间通过自学,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审美和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70年代后,随着文革的结束,宁安的元宵灯展活动得以恢复。马积瑞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同时将家传的制作手法与本地的制作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彩灯制作工艺,其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年,民间的观灯活动改为有组织的灯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宁安通江路乃至中心街上百只花灯各异,火树银花,异彩纷呈,与古城各家各户的红灯相映。入夜,人们倾城出发,大街小巷摩肩接踵,一家人互相携手尽来观灯,处处花灯,处处人潮。正月十五元宵夜的花灯,不仅凝聚着制灯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企盼。近几十年,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制作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彩灯制作工艺和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学、电学融合在一起,聚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使彩灯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马积瑞先生是宁古塔灯文化的传人,他多年制作彩灯、研究彩灯文化,成为宁安市为数不多的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民间艺人。年该项目被黑龙江省文化厅列入第三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马积瑞被批准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是融艺术、文化、审美于一体的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种艺术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添加了新的元素,使灯彩更加盎然生机。灯彩艺术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灯彩艺术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成为全国城乡百姓、老少妇孺皆普遍热爱的文化艺术活动。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着灯彩艺术文化,为灯彩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强大载体,灯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rk/20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