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范育斌

  闽中莆田夹漈山下的一方水土,自然与人文,历史和传奇,真实伴虚幻,交织杂糅在一起,山水悠悠日月长。夹漈山与巩溪水交相辉映的大美风光,让这一片仙风清籁、莆仙方言的土地,一山一水以灵动的生命,成就了这一方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品格。在这具有山水之韵情怀的家园,有一个人他像一颗明珠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穿越千年的云烟,踏着大宋盛世的高歌,浩荡而来,这个人就是大宋贤相——黄中庸。

  (一)

  黄中庸(-),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福建兴化军兴化县广业里巩溪人(今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人),在巩溪故里建有黄府,因出任提刑官与宰相,又称黄提刑府或宰相府;晚年在兴化军城西府西巷建有新宅(莆田市城西雷山巷-号),亦称侍中第或宰相第。

  黄中庸生长于人物荟萃之地。宋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莆田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习儒成风,士人力求仕进,科举由此兴盛。兴化军的兴化县“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在广业里“瓢溪趋赴,湘水萦迴”的夹漈山与越王山方圆一带,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发达,英才辈出,在北宋期间有陈靖、黄宠、陈陶、黄中庸、林自,南宋时有黄彻、郑厚、郑樵等。北宋同乡本里出现了陈靖与黄中庸两宰相,而前者是宋朝推崇的好官——“循吏”,而后者得到中国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他们良吏贤相的风范不仅影响一代政坛,更是让老家乡亲对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引以为豪。

  黄中庸是一个勤奋励学具有鸿鹄之志的学子。宋仁宗天圣庚午年()正月初四辰时出生,其时他的父亲黄宠以《论中庸》博学鸿词科贡生试获第一名,母亲宋琼遂为之取名黄中庸。其父黄宠,字锡甫,号宋洋,晚号梅兰,为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后官至大理寺评事。他从小聪慧,知书达礼的母亲教他读书,他过目成诵,好读诗书;又受其父严格教育,气度聪达,务引大体。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黄中庸怀着“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努力学习,勤奋上进。他十三岁获兴化县童子科第一名,被郑子庄老师喻为“芝英”;十六岁被选为兴化军学优等甲科岁贡生,故“少有俊声”。

  在家乡流传有他命相与登第的传说。有相命先生用八字解读黄中庸的人生,说他的命相是:庚午戊寅丁巳甲辰,属于伤官生财格,但月令带印星,故大贵。《莆阳比事》有记载:“兴化县巩溪仙人岩上有野橘,其实无时,得者以为瑞。庆历间,陈方、黄中庸……皆以九日游岩,人得一橘,登第。”瑞橘兆吉祥。果然他的学业成绩一路高歌猛进,于皇佑四年()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尽管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故事不足为信,但家乡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黄中庸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他坚决支持加强边防、收复失地的政策,推荐精兵良将为主力边帅,果然大败夏兵于平夏城。宋徽宗崇宁元年(2年),黄中庸进侍中兼枢密副使,司马光的“扶民助耕”战略正进入收获阶段,鄯、廓州局势稳定,边帅欲举兵渡黄河西攻。但徽宗是个不思进取的皇帝,于是朝廷多有见风使舵的大臣,转而反对西进。黄中庸则坚持兵机不可失,认为宜速进军。他力排众议,不久宋军收复中原失地,黄中庸也因此有功而得到褒奖为“光禄大夫”(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黄中庸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总是站在爱国为民的立场上敦敦进言。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黄中庸上书进言说,目前国库空乏,眼前连军饷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明确反对奢侈。黄中庸还对朝庭官多政冗的弊端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这些意见虽没有完全被采纳,但颇受英宗赞赏。熙宁二年()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黄中庸对新法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黄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被降为太常院卿。

  黄中庸是一位大宋提刑官。他任过江西提刑按察使、浙江提刑、京城提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宋提刑官。他为官宽惠,清廉以风;正法纪、重实据、省佐证、扬善剔奸,能断奇狱,荣绩素著。他在浙江十载任上,“昭雪冤案,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如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经他查实罪犯得以严惩法办,冤案得以昭雪。有一年浙江大旱引起饥荒,他在不贻误审理案狱的情况下,指挥当地民众以工代赈,疏浚茅山、盐桥二河,旱情得以缓解,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他还为当地做了许多好事,在他离任的那一天,浙江同仁与士民为他隆重送行,“士民乞留”,民众呼喊着“兴化黄青天”的声音响彻云霄,极力挽留的场面十分感人。他走后,“被浙人立生祠祀焉”。

  黄中庸是著名的法学家。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中注重法治的一个朝代,这或许也是两宋以来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能够维持三百多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宋代以科举取士,重文轻武,遂摆脱了前代门阀、武臣的羁绊,朝政议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从而导致了政治、思想上较为自由的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法律思想方面。黄中庸学识渊博,学养深厚,熟悉律法。他曾协撰《宋仁宗实录》(律纲部分);元丰四年(),他编撰《匡正律刑》,曾经从政的历练与任大理寺寺卿与提刑官时获得的经验,使他撰写此书轻车熟路;元丰八年(),他奉宋神宗诏旨,主笔起草《大宋新刑律》,为大宋的法治与法律不断完善做出了贡献。

  黄中庸是一位教育家。“月是故乡明”,那是乡愁呼唤,不如乘风归去。他75岁请辞告老还乡,回到山水悠悠的故乡。那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热衷兴教重学,一心扑在兴办书院上。历史上的书院不仅教书育人,更是文化传承、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对培养人才和引导社会文明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与兴化县巩溪故里分别建立两所步云书院,出任山(校)长。世传他曾为书院作联曰:“有心扳丹桂,着意步青云。”以此激励学子。步云书院承载着他最醇厚的乡情。他特别在山林僻静之处的巩溪步云书院与永福潼关教忠院招生授徒,建学子斋舍,并广置学田用来助学。他还授学课教,亲授《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吸引八闽一大批读书人趋之若鹜,负笈求学,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梅兰菊竹陶人性,礼乐诗书启后贤。”大观已丑年(9),他已经八十岁高龄,还到巩溪步云书院探望学子,同时还特地探望并慰问幼年老师郑子庄(已故太常博士)与少年老师陈昭素(已故三思判官)家人,感恩老师对他的培养。这平凡的点滴,是他崇高品德的生动注解。历史的往事,仿佛如过往的云烟,早已散去。然而,透过沧桑的时代,旧时那还在的步云书院时时让乡亲们感受到那一段有温度的历史,而如今闽中大地数以万计莘莘学子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足以告慰这位倾心教育的先贤哲人。

  黄中庸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除了在为官方面政绩显赫,在文学方面亦有成就。年轻时,他向皇上请奏“用才”与“理财”两端为国朝当务之急,其奏章文才富有大气而名动京师。他善诗文,三十而立的那一年,他授为南宁通判,其所作诗文集为《黄长行诗集》问世。在江西任上,作《武夷黄冈五绝》等,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在京城,著《黄中庸文集》,此时,他的文才声望与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齐名。他所作《游莲花池诗》“莲花瓣裏可撑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净,莲花贮月水倾船。”其诗构思新奇,格调清新,意境美丽。他的《军城武林灵鹫游记》、《题教忠院》、《锦屏山记》等文章,文笔简洁,音韵铿锵,形神兼备。他所著有《黄侍中集》十卷,《莆风清籁集》、《文正黄中庸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全宋诗》黄中庸(第七三四二页有载)《宋史》称其“词章高风亮节,淳朴隽美”。诚然,人们通过欣赏他的诗文,可以洞清大宋历史其时的莫测深邃与一代豪杰黄中庸胸中的曲折沟壑。

  黄中庸逝后盖棺定论谥“文正”。司马光曾说:“谥之至美,文正也!”“文正”从此被认定为文臣最高的谥号。自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正”的谥号。谥“文正”也就成了文臣们毕生的追求,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却看得非常重,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千百年来,得到谥号“文正”的文臣仅有30人(一说25人),而且个个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人物。宋朝当时共有九人得到“文正”谥号,其中我先祖北宋名臣范仲淹公也位列其中,至今莆田各地范氏宗亲的祠堂与厅堂就悬挂有“文正家声大,义田世泽长”的楹联,成为家族的荣耀。诚然,黄中庸一生得以善终而得到谥“文正”这个最高殊荣是对他政绩人品的最好褒奖。

  (二)

  纵观黄中庸从政的一生,他在朝为官与司马光、王安石、蔡京三人相处最为关键,他的几度浮沉均与他们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他的宦海生涯。

  黄中庸一生最重要的是与司马光结下不解之缘。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可谓家喻户晓。他虽比黄中庸年长11岁,但两人志趣相投,肝胆相照,他们两人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故相处最为融洽。他升迁与司马光的提携密切相关,故有诗云:“皇佑会元天下翘,温公举荐快扶摇。”黄中庸27岁那年,与并州通判的司马光结为良师益友。29岁时他的生平好友宋状元参知政事王尧臣逝世,司马光偕他参加吊唁;33岁时,一代青天包拯去世,司马光率黄中庸诸臣参加吊唁。36岁那年,他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42岁时,与司马光谒欧阳修。同年,德才兼备的黄中庸被司马光推荐任侍中继任枢密副使,担任朝廷要职。侍中是个官名,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六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而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相当于现国家军委)长官,亦称枢相。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主兵。此时,黄中庸出将入相,在宋钦宗与宋徽宗两朝位参与军国大政,位高权重。

  黄中庸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宦海中几起几落,与北宋的政治环境有关。宋王朝内忧外患,深陷危机,在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新政的改革,不同的阶层因不同的利益对其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形成对立的政治派别,这些派别产生的争斗,称为党争。党争产生于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派别争斗。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改革勇气可嘉,但操之过急,时显弊端,遂受到朝中旧臣的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起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一批新人。这样新、旧党争前后达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宋代陆游《寄别李德远》诗中指出:“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不容置疑的是,党争是造成宋王朝衰弱的原因之一。

  黄中庸与王安石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虽政见有所差异,算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王安石(-),他的“熙宁变法”,大刀阔斧推行维新变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收复五州,使北宋为之一振,收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被列宁评价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黄中庸与司马光两人十分亲近,所见略同,亦有差别。首先,黄中庸对待新政的态度与司马光有差异。他早年就主张改革,但不支持以增加士民负担为代价,认为应从精简冗员节省朝廷开支入手,改革才能民富国强。这也说明他主张的改革应当是渐进式的,他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因此他对王安石变法采取急风暴雨式的新政,虽有不同意见,但他并不象司马光那样极力反对新政,而是有利于富国强兵的则支持,对其产生弊端的则批评。其次,黄中庸恪守职责,不参与朝争。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一代宰相韩琦去世,黄中庸请以个人名誉参与吊唁,获得王安石许准,得以在朝继续司其职、谋其政,与王安石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三,黄中庸为官贤明清正。熙宁九年(),这一年王安石再度罢相,不复出。黄中庸为人胸怀坦荡,不与政争,贤明处事,尽显光明磊落之人格,博得朝臣赞誉。第四,黄中庸为人忠厚仁慈。北宋元祐元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病逝,他先后率翰林院官员慰问王安石、司马光家,并特地亲自前往司马光灵堂垂泪吊唁。

  黄中庸与蔡京虽是同乡,却似冤家,这多少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蔡京(-),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人。他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崇宁元年(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是不是著名小说《水浒传》的演绎,蔡京才成为一个令人不齿的奸相。非也。按理说蔡京也是一位能臣,在他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也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他主持的崇宁年间“崇宁兴学”,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效果之首,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在莆田家乡亦做了不少好事,如支持兴建木兰陂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在飞黄腾达与权欲熏心之中迷失本心,成为一个溜须拍马、献媚邀宠、败坏朝纲、结党营私的奸佞小人。他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国事日非,北宋由此遽衰,直至“靖康之耻”而亡国。虽不能说北宋就是完全败落于蔡京之手,但是他的为非作歹,充当了北宋掘墓人的角色,是中国历史上奸臣误国亡国的典型之一。[1]蔡京把司马光等一大批人打成“奸党”,历史证明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人恰恰是他自己。有鉴于此,北宋原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蔡”有人认为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人神共愤,遂改为蔡襄。

  深度剖析历史细节,品味其中的利弊之处,人们可以从黄中庸与蔡京的矛盾中看出党争性质的演变过程。宋元祐二年(),在京师,他与蔡京政见不合,呈上三奏札请求外任,没有得到允许。绍圣三年(),他不顾自身的艰难处境,旗帜鲜明地反对蔡京以挖掘司马光墓、废宣仁太后来打击元祐派的过激做法。元符元年(),他虽不参与党争,却因受司马光提携与亲近,被蔡京指为元祐党人。崇宁元年(2)七月,蔡京执宰当政,擅权植党,迷朝误朝,排斥异已,他为蔡京所恶,名入元祐党籍碑,贬官回归故里。从黄中庸与蔡京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看出,党争从先前君子们的原则之争发展到最后被一些投机的小人或奸臣所利用,成为打击异已与结党营私的工具。而黄中庸与蔡京的矛盾最后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不同的政见,因为蔡京执政的祸国殃民,所以他们分别代表着正与邪、忠与奸、善与恶、廉与贪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此历史已有公论。

  眼看着大宋江山江河日下,晚年退隐故里的黄中庸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徽宗大观丁亥年(7),他已78岁,这一年他在教忠院迎候闽县状元宰相许将先生,与他谈论社稷民生大事,他侃侃而谈,不坠青云之志,还想有朝一日能报国为民,真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徽宗大观庚寅年(),蔡京下台之时,朝廷有旨重新起用他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遗憾的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逝世,朝野震惊,朝廷对他的忠心报国,褒奖有嘉,特予以赠侍中、谥文正。闽县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皇帝宋徽宗赠敕文,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北观音叠座穴。他不朽的一生,正如宰相许将《谨题侍中文正黄中庸像》情不自禁献上的颂词:

  巩溪宋洋雷山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

  浙江提刑宽厚廉平,光禄大夫清德以风;

  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

  温公论荐侍中宰相,彦博慰留蔡京恶之;

  元佑党禁致仕办学,中庸倡教永福潼关;

  福兴永邑士子云集,步云书院梅兰荟萃;

  五子贤嗣四代联登,孙曾雀起十六进士;

  绩学多才簪缨世济,淑人周氏北海郡君;

  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报国门无私谒;

  长行中庸年享八一,魂归教忠观音叠座。

  黄中庸一生荣极天地,誉满乾坤,让生命立于一道最美的风景而名垂青史。而他身上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透发出厚重的人文力量,不仅从此“江夏家声大,巩溪世泽长”流芳千年,而且象清风细雨一样润泽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参考文献:

  [1]夏于全,许光宏主编。《中华名人百传·蔡京》[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北宋名相黄中庸》

皇祐会元天下仰,温公论荐国瑞祥。

上书凛凛为民谏,断狱盈盈积案销。

力挺出师收失地,名遭党禁返宋洋。

联芳八代耀莆郡,信有丹心粲碧霄。

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宋洋:山中棚屋。党禁:谓禁止列入宋元佑党籍碑者出任官职。《后汉书·陈纪传》:“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宋陆游《寄别李德远》诗之二:“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北宋名相黄中庸一家有“八代十六进士”。以次子仲贵累封侍郎军节度使太子太师。曾祖三代皆以公贵累赠太师,勒侍中黄文正公太师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北宋熙宁四年(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官职,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退而修史。

北宋史上唯一拜官钦授专职侍中(宋神宗熙宁四年初经司马光论荐任门下省正职长官即宰相极少除授)仅黄中庸一人。掌门下省,参机务、纳帝命、审诏令、签章奏、议军政、相礼仪。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范仲淹诸杰齐名。而范质、慕容延钊、赵普、丁谓、冯拯前五人均为兼职侍中。[《宋史》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

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宋洋:山中棚屋。党禁:谓禁止列入宋元佑党籍碑者出任官职。《后汉书·陈纪传》:“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宋陆游《寄别李德远》诗之二:“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北宋名相黄中庸一家有“八代十六进士”。以次子仲贵累封侍郎军节度使太子太师。曾祖三代皆以公贵累赠太师,勒侍中黄文正公太师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北宋熙宁四年(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官职。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退而修史。

北宋熙宁四年(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官职。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退而修史。

1、后唐黄仁颖(-年)状元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号硕卿——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黄皗——六世莆田东里初祖黄滔唐御史(-年)——七世黄珦(-年)——八世黄仁颖状元(-年兄仁願弟仁宪仁幹仁愈)——九世黄伛(世称莆田太湖东黄状元房始祖)——十世黄琦(宋宝元六年进士官校书郎徙兴教里龙津东黄江夏家声大校书世泽长)——十一世黄宪章字华阀(宋熙宁六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十二世黄徽字东允(懋次子入承)——十三世黄亮字维正——十四世黄必先字杼首——十五世黄汝楫字桨章——十六世黄卫卿字尔嘉——十七世黄灏字为景——十八世黄文颂——十九世黄迥重——二十世黄双贞(兴教里龙津徙澄渚初祖)——廿一世黄橘——廿二世黄太湖——廿三世黄衮——廿四世黄彰——廿五世黄守——廿六世黄绩——廿七世黄寿星(澄渚徙霞梧碗窑即莆田西天尾碗洋黄氏初祖)——廿八世黄碧——廿九世黄坩——三十世黄韵——卅一世黄宕——卅二世黄奢字起鸣——卅三世明太子太师肃国公谥忠襄黄斌卿(-年)弟黄孝卿。

2、明黄凤翔(-年)榜眼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福建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自莆田金墩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十八世元蒙古学教授黄凤少名洲字仕凤晚号十四行万一(传晋邑廿四都仑后与文山铺元配洪氏夫人出继配欧阳氏生次子仕龙传潘湖季子仕虎传霞浯)——十九世黄福——二十世黄贤——廿一世黄惠——廿二世黄性——廿三世黄礼——廿四世黄继宗——廿五世明榜眼黄凤翔(兄凤梧、凤翊)。

3、明末黄士俊(-年)状元大学士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典(兴化涵头闽县令转永春令累官广东冈州知州遂居焉广东冈州黄氏之祖衍粤桂琼)——三世黄顶——四世黄恭——五世黄汝霖——六世黄秀——七世黄韬——八世黄彬恭——九世黄徽卿——十世黄纾——十一世黄德——十二世黄昌(达公长子安入承析居广东江门台山黄氏子三大学澄溪澄洛)——十三世黄澄洛——十四世广东南雄黄氏始祖宋进士内阁学士黄居政(弟居富)——十五世黄源深——十六世黄国泰——十七世黄文饶——十八世黄祥凤——十九世黄休岩——二十世黄达吉——廿一世黄元甫(开基广东顺德杏坛右滩)——廿二世黄汝定——廿三世黄受祖——廿四世黄秀兴——廿五世黄太伦——廿六世黄绍宗——廿七世黄斌——廿八世黄廷玑——廿九世黄镐——三十世明末状元大学士黄士俊(兄士政士教士候士显士傚士艮)。

4、明五部尚书黄克缵(~年),先祖世系图: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宋五经博士旌表孝子黄廓字大器号杜塘(莆田白杜沙堤初祖)——十五世黄乔卿——十六世宋特奏进士翰林院编修黄真——十七世黄荩——十八世南宋末随宰相陆秀夫护宋室幼帝广东崖山海门之乱徙泉郡永宁沙堤始祖进士第九魁翰林院掌院学士黄桂字海梅号沙堤(弟黄杜)——十九世黄皇甫——二十世黄翰——廿一世黄英——廿二世黄彭湖——廿三世黄龙津——廿四世黄钦慕字青龙号岩斋徙梅林之祖——廿五世黄传——廿六世黄澄字敦廉号振海(长兄黄潮字敦信号梅川、仲兄黄渊)——廿七世明五部尚书黄克缵(子道守、道爵、道敬)。沙堤祠联(横披军城留芳)曰: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注:宋编修黄真、南宋末翰林院掌院学士黄桂;唐忠臣御史中丞黄碣、宋五经博士孝子黄廓。

5、明户刑二部尚书黄光升(-年)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之祖)——十八世仕龙字原慈号湖山继配欧阳氏夫人出——十九世赠学士黄福字均玉——二十世学士公黄永字长治号儒林——廿一世黄昶——廿二世经历黄晟(返居潘湖临漳)——廿三世教谕黄绶——廿四世明户刑二部尚书黄光昇(弟黄光霁、黄光庆)。

6、明末清初卿相黄锡衮(-年)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开国公闽藩都镇抚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之祖)——十八世仕龙字原慈号湖山继配欧阳氏夫人出——十九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潘湖湖口初祖)——7世黄天伦(明嘉靖初避冠徙南安白叶乡杏塘)——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自白叶乡杏塘返居潘湖湖口)——12世黄锡衮(又名炳朱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系江夏军城金墩黄氏贤裔即北宋兴化军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宰相黄中庸第十八世孙、南宋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赠太师谥清惠黄府第十五世孙)

附录:晋江最后一名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纪事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崇祯十二年(年)己卯科解元钟垣榜举人,崇祯十三年(年)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历广西思恩府推官至东阁武英殿大学士。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三十四明进士篇中记载:黄锡衮,国朝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金墩黄氏祖谱》春冬祭文中列潘湖第十二世先祖:明诰赠通奉大夫黄魁南赐进士广西思恩府推官巡抚兵部侍郎肇盛公。登仕匾额东阁大学士项中有“清黄锡衮兼理东阁大学士”及侍郎项中有“清黄錫衮兵部侍郎”等记载。

金墩黄氏祖祠内清雍正七年(年)重修石碑记载,因清初郑成功抗清,重罹兵灾,祠宇倾颓,“时则有潘湖房卿相公集众修茸,栋梁籍以不坠”。清任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在金墩黄氏祖谱中也有黄锡衮组织重建金墩黄氏祖祠的记载:癸卯岁本房卿相锡衮公鸠众房公举重建焉。潘湖曾保存一方黄锡衮于清顺治十六年(年)为晋江沿江一重要水利工程重建潘湖宗祠写的碑志。该碑志落款为“潘湖叟黄锡衮记”。及潘湖湖口黄相府、清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乡相堂内为十二世孙黄锡衮立,潘湖叟相国墓、康熙帝钦赐“卿相扬祖武”御匾、夫人福建总督忧庵姚启圣妹,舅父徐以任,妹婿施琅、富鸿基。在广西起凤山广德公主碑记晋江潘湖人黄锡衮与武鸣夏黄人黄燝唱和诗所有史料均证明黄锡衮确属莆田黄石金墩黄氏。潘湖叟黄锡衮孟弟黄明衮,明崇祯十二年(年)已卯科岁贡,授广东增城知县。先祖谱载:明末清初本里十二世有“八衮”即长房:为衮、定衮、玄衮、绚衮、奂衮;三房:锡衮、明衮、昙衮(命衮);寓居白叶乡杏塘号有“三南”(即三代单丁过世:九世滨南讳一鲁、十世魁南、十一世明南讳振宇)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贡生篇有“黄命衮,锡衮兄”的记载(因避明末“三朱”太子案文字狱讳,故改“朱”为“衮”)即孟弟明衮、仲弟昙衮。《金墩黄氏祖谱》五贡题名篇中记:黄明衮崇祯已卯科岁贡增城知县与兄在泉城笋江西畔王宫金墩讲学后徙祥芝亦称西墩。中还记有:黄一鲁以曾孙明衮、锡衮贵,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魁南,以孙明衮、锡衮贵,赠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振宇,以子明衮、锡衮贵,封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前面提到金墩黄氏祖谱有“清诰赠通奉大夫魁南赐进士历明广西思恩府推官累晋巡抚清兵部侍郎肇盛公”的记载,把锡衮祖孙列在一起,印证潘湖叟即是锡衮。

明崇祯十二年(已卯年即潘湖叟黄锡衮中举之年),潘湖叟黄锡衮收回潘湖八洋被鬻他姓的一半埭权,先后自费白鏹贰佰余金重新修建。并于清顺治十六年立下上面提到的以“潘湖叟黄锡衮”署名的潘湖大桥重建土地祠碑志。通过祭祖来缅怀先辈、宏扬祖德,敦亲睦族、增进宗谊。

据《印尼江夏堂黄氏家谱中心》记载:清朝嘉庆末年先祖黄高升黄伯爱父子由福建晋江潘湖行货福州嘉崇里金墩巷,鸦片战争前乘荷属东印度公司轮船往返异国他乡荷属东印度爪哇岛南旺府东北码头当搬运工。

高祖父黄兴祥(-年)讳锡来(黄伯爱长子)鸦片战争(1年)时偕老五曾祖叔父黄集仁(1-年)字进铎、老二曾祖父黄集仲讳金菊携祖叔父黄渭源OeiWieGwan(-年)、祖父黄渭淦OeiWIEGwai字朝买(1-年)等亲人先居爪哇岛南望府(Sembang)华人区后居拉森(Lasem)小镇爪哇北海岸华人区街上摆烟摊做卖丁香烟和烟花鞭炮的小生意,随后开烟花鞭炮厂做小作坊生产“狮子座(Leo)”烟花鞭炮产品(故乡潘湖北畔山名狮子座LEO)。因荷兰殖民统治者禁用花炮,年8月15日移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嘛LAMA。自爪哇岛金墩始祖黄兴祥讳锡来,四传至大叔父黄辉祥(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嘛LAMA)长子黃志强(STEFANUSWIJAYAHARTONO)共五代人:

第一代高祖黄兴祥OEIKINGSIANG(—年)讳锡来,战争时为避战乱始从中国福建晋江潘湖远渡爪哇岛侨居码头唐人街华族区谋生,初当搬运工、摆地摊,葬在南旺山南麓。

第二代曾祖父辈黄集仲(OeiTjiepJuong讳金菊排行老二)黄集仁(OeiTjiepDjien字进铎排行老五小名Hartono阿弟1—年),年入荷兰殖民政府籍前五年先居Rembang南旺(别称南望)以祖家潘湖北畔狮子座(Leo)山名为花炮厂品牌名年举家移居Lasem拉森,葬在拉森山南麓。

第三代祖父辈黄渭淦(OeiWieGwai)字朝买集仲长子三宝垄中华总商会主席,大祖叔父黄渭源OeiWieGwan(—年集仁长子)及二祖叔父黄渭清{好桥牌集仁次子}年春随父黄集仁字进铎举家由南旺府华族区移居拉森华族区。年8月收购荷兰人即将倒闭的香烟厂NVMurup,改名为针记香烟厂(PTDjarum)。年4月21日Lasem拉森迁往库都斯·毕廷安·拉马成立针记公司,年黄渭源因悲伤病逝。葬在库都斯北部穆里亚山南麓。

第四代黄辉慈OeiHwieTzu(年12月8日)及弟黄辉革OeiHwieZuo医院、黄辉祥(年10月2日出医院)弟黄辉聪(年4月28医院)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马LAMA,为第1代在印尼出生。

第五代OEIQIMINGHARTONO(幼名黄志明1年出医院年10月印尼因社会动乱随父OeiHwieTzu回中国福建)从弟黃志强(STEFANUSWIJAYAHARTONO)年为第2代在印尼出生,计五代人。Nama:OEIQIMINGHARTONOLahirpada21September1diIndonesia,JawaTengah,Semarang,KudusBitinganLama(JL.JEND.A.YANIKUDUS)JalanKetuaPTWWW.DJARUM.CNPadaOktober,kekacauansosialIndonesiameninggalkanLAMAJLbersamaayah:OeiHwieTzu(MichaelTulusHARTONO)kembalikeHokkianTIONGKOK.engkap,alamattinggal:tempattinggalsaatini,PanLake,Shili,Chengnan,KotaQuanzhou,ProvinsiHokkian,(selainitu,No.,Bangunan5,WallStreet,Jinjiang)DistrikBarat.kekerabatan:KakekPamandengancucu-grandhubungandengankakekpamanOEIWIEGWAN(lelakidengankakekOeiWieGwaiDarisaudara).memilikiGolongandarahtipeO,ayah:OeiHwieTzu(MichaelTulusHARTONO)Ibu:ShenYuhua(YuhuaHARTONO).

《清康熙玄烨皇帝诰命潘湖叟黄卿相公三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君臣之笃匪躬之谊作忠以孝国家弘褒锡衮之恩尔振宇乃卿相黄锡衮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潘湖金墩家训傅家裕堂构之遗兹以覃恩赠尔卿相扬祖武锡之诰命於密助圣祖主政於朝殊荣必逮於所亲宠命光夫有子承兹优渥永庇忠勤制曰奉职在公嘉劳之有自推恩将母宜锡典之攸隆尔卿相黄锡衮母徐氏壶范宜家夙协承筐嫩以俪国载昭尽获之芳兹以覃恩赠尔为卫国夫人於戏彰淑德於不瑕式荣麒麟服膺宠命之有赫永贲泉垆谥孝慈康熙九年戊戌十月初九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同孝维君良臣锡衮弘昭报本教忠自祖服官敬用承家尔魁南乃卿相黄锡衮之祖父道在祝躬爰被丝纶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构之遗兹以覃恩赠尔为光禄大夫卿相锡之诰命於圣恩逮所生弥彰贤之美荣施益彰燕冀之庥制曰推恩将祖母弘施锡衮之仁移孝作忠均切显扬之念属东阁大学士加五级黄锡衮祖母陈氏爱孙能劳笃义方於杼柚相夫克顺端令於闺闱兹以覃恩赠尔为正一品卫国夫人於麒麟服昭荣韦荷廷纶之宠熊凡遗教永流泉壤之辉谥勤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衮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采臣子之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尔武功大夫一鲁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黄锡衮之曾祖父职任卿相熏德宏才杜稷阁老清廉克彰乎庶事慈惠允著於平抚三藩平台荣绩庆典欣达新纶荣贲兹以覃恩授尔为特进光禄大夫锡之诰命於战弘敖章服之荣用励靖共之谊兹宠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职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曾祖一鲁爰从其曾孙贵尔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潘湖叟黄锡衮曾祖母陈氏含章协德令仪凤著於闺闱黾勉同心内治相成於凤夜兹以覃恩赠尔为正一品卫国夫人战龙载德涣用褒敬之德勤钦承益励柔嘉之则谥勤惠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廿五日

附录:晋江最后一名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纪事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崇祯十二年(年)己卯科解元钟垣榜举人,崇祯十三年(年)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历广西思恩府推官至东阁武英殿大学士。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三十四明进士篇中记载:黄锡衮,国朝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金墩黄氏祖谱》春冬祭文中列潘湖第十二世先祖:明诰赠通奉大夫黄魁南赐进士广西思恩府推官巡抚兵部侍郎肇盛公。登仕匾额东阁大学士项中有“清黄锡衮兼理东阁大学士”及侍郎项中有“清黄錫衮兵部左侍郎”等记载。

金墩黄氏祖祠内清雍正七年(年)重修石碑记载,因清初郑成功抗清,重罹兵灾,祠宇倾颓,“时则有潘湖房卿相公集众修茸,栋梁籍以不坠”。清任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在金墩黄氏祖谱中也有黄锡衮组织重建金墩黄氏祖祠的记载:癸卯岁本房卿相锡衮公鸠众房公举重建焉。潘湖曾保存一方黄锡衮于清顺治十六年(年)为晋江沿江一重要水利工程重建潘湖宗祠写的碑志。该碑志落款为“皇清卿相潘湖叟黄锡衮记”。及潘湖湖口黄相府、清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乡相堂内为十二世孙黄锡衮立,潘湖叟相国墓、康熙帝钦赐“卿相扬祖武”御匾、夫人福建总督忧庵姚启圣妹,舅父徐以任,妹婿施琅、富鸿基。在广西起凤山广德公主碑记晋江潘湖人黄锡衮与武鸣夏黄人黄燝唱和诗所有史料均证明黄锡衮确属莆田黄石金墩黄氏。潘湖叟黄锡衮孟弟黄明衮,明崇祯十二年(年)已卯科岁贡,授广东增城知县。先祖谱载:明末清初本里十二世有“八衮”即长房:为衮、定衮、玄衮、绚衮、奂衮;三房:锡衮、明衮、昙衮(命衮);寓居白叶乡杏塘号有“三南”(即三代单丁过世:九世滨南讳一鲁、十世魁南、十一世明南讳振宇)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贡生篇有“黄命衮,锡衮兄”的记载(因避明末“三朱”太子案文字狱讳,故改“朱”为“衮”)即孟弟明衮、仲弟昙衮。《金墩黄氏祖谱》五贡题名篇中记:黄明衮崇祯已卯科岁贡增城知县与兄在泉城笋江西畔王宫金墩讲学后徙祥芝亦称西墩。中还记有:黄一鲁以曾孙明衮、锡衮贵,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魁南,以孙明衮、锡衮贵,赠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振宇,以子明衮、锡衮贵,封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前面提到金墩黄氏祖谱有“清诰赠通奉大夫魁南赐进士历明广西思恩府推官累晋巡抚清兵部侍郎肇盛公”的记载,把锡衮祖孙列在一起,印证皇清卿相公潘湖叟即是锡衮。

明崇祯十二年(已卯年即卿相潘湖叟黄锡衮中举之年),潘湖叟黄锡衮收回潘湖八洋被鬻他姓的一半埭权,先后自费白鏹贰佰余金重新修建。并于清康熙九年十月立下上面提到的以“皇清卿相潘湖叟黄锡衮”署名的潘湖大桥重建土地祠碑志。通过祭祖来缅怀先辈、宏扬祖德,敦亲睦族、增进宗谊。

黄世明年出生于印尼中爪哇省梭罗市。祖籍晋江潘湖田洋小宗人幼年时在家中排行老四比廷安拉马街渭清养子,那时日军占领了印尼,开始了长达3年零8个月的血腥统治,父母取名“世明”寄予在世运途光明。父亲黄朝选讳渭沐金菊季子兴祥孙乡垫师父年少往菲律宾小吕宋开店後徙印尼梭罗吉祥独奏生光绪廿二年甲午正月廿三日寅时卒民国卅四年乙酉正月十二日酉时配泉郡青阳庄氏子四长顶柱居爪哇岛泗水次自达居梭罗金墩出继渭辉嗣季政旺居台湾台北承天寺南出继朝雪为嗣四世明回国经上海居香港銅鑼灣掃桿埔

年全国羽毛球比赛男双亚军印尼归侨,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队队员之一。年与王文教、陈福寿、施宁安同为四员大将访问印尼比赛。年11月,黄世明与施宁安受国家体委委派到上海组建羽毛球队,并与施宁安组合获双打亚军;使得上海成为当时仅亚于福建的第二强羽毛球省。

出生于印尼梭罗黄世明将这份期许押在羽球场上,50年代,黄世明代表队已打入了印尼全国前列。在一个街巷遍布球馆的地方,家境窘迫的黄世明杀出重围着实不易。

  年,印尼华侨社团组织了一支50人的队伍回国参加四项球类运动会,首次黄世明也在其中,最终黄世明队并未赶上运动会。

 虽然被‘洗脑筋’,但真正动了回来的念头是在抗美援朝中国击落美国飞机之后,黄世明得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被打败后,黄世明一个晚上没睡着。经过半年多的筹划准备,离开雅加达胞兄黄自达住家的黄世明决定和他俩一起回国。最终,黄世明说服了旅行社,护照上使用9年前还是孩子时的照片和福建话发音的姓名,于年5月6日登上了从雅加达驶往香港的船在码头,同出生于印尼爪哇岛的泉州晋江籍黄世明和南安籍王文教、厦门同安籍陈福寿的合影在林丰玉的相机中定格。

  年5月6日,海轮“芝利华”号拉响汽笛,载着一批印尼华侨青年缓缓离开雅加达,驶向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黄世明告别了印尼雅加达胞兄黄自达及比廷安拉马街养父黄渭清的亲人们,下定了回国开创事业的决心。

年以后,有一批印尼华侨回国定居,其中有一批羽毛球著名选手。由于他们带来了先进打法,中国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年11月,印尼归侨黄世明、施宁安受国家体委委派到上海组建羽毛球队。上海市体委在竞技指导科设置了由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联合组成的小球班。以后,羽毛球队又补充了一批华侨学生。由于他们采用了南洋新技术,改变了上海的传统打法,使上海的羽毛球技术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在年的全国比赛中,黄世明、施宁安分获男单第二、第三及双打亚军。当时上海水平仅次于拥有更多归侨强手的福建队。

 由黄世明、王文教、陈福寿、施宁安4名福建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羽毛球队赴印尼开展长达三个月的友好访问,先后在雅加达、万隆等地进行了45场比赛,以30比15获胜。为表彰黄世明对中国羽毛球事业的贡献,国家体委于年到年间八次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教练员之一。年黄世明又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杰出教练员之一,老年移居香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rk/6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