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宁安公安局专业消防队的成立,义务消防队伍光荣退出历史舞台。义务消防队原有的那些人也慢慢变老,致使回族的舞龙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前不久,本报“雪城纪事”版刊发了《消失在岁月中的杜家炮铺》一文,曾经在宁安居住,已经八十多岁的陶励老先生看后很激动,多次发短信打电话联系我,说他现在虽然住在牡丹江市区,但宁古塔的记忆却深刻不忘,像杜家炮铺、盛和园火磨等老店铺、老时光,都曾伴着他成长。而在他记忆里最为深刻且欢乐的,便是别具一格的宁古塔舞龙。 后来,陶励老先生不辞劳苦,亲自到传媒来,就是为了向我说一说舞龙。老先生很认真,还准备了手写的资料,他说:“不面对面,很多事儿你感受不到啊。” 提到宁古塔舞龙,老先生的神情欢快。随着讲述,他时而振臂,时而挥手,时而呼喝,时而吟唱,努力着想把我带进他当年情景中。虽然年代久远,老先生的记忆只是模糊的片段,不能恢复宁古塔龙舞的全貌,但,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打电话给尹庆新老师,巧的是尹老师对宁古塔舞龙下过很大工夫去研究,于是请朋友开车,去宁安。 宁古塔舞龙年 尹庆新老师说,根据考证,清朝时龙舞的艺术形式就传到宁古塔,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舞龙又叫耍龙灯、玩龙灯、龙舞。由于地域之别、民族之别、民习之别,不同地方舞的龙各具特色,使龙灯的大小、长短、样式,也有所区别。但一般都是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虽然不等却都是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个人手持彩珠,在前引导,戏龙作舞。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旧社会有的地区有舞龙祈雨的风俗。 舞龙的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了记载。在一年之初舞耍龙灯,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勤龙浇水,预示着风调雨顺,争得一个好年成。更象征着万事顺心如意,平安健康。 宁古塔的舞龙舞早是从吉林的“龙华会”(龙华会是清末浙江的秘密会党之一,是终南会的分支,制定的檄文提出“收回大明江山”、“把田地改作大家公有财产”的政治纲领)传来的,开始是由各商号一家抽一人拼凑起的临时班子舞龙。自清光绪十三年(年)回民义务消防队成立后,便成为宁古塔回族的独艺、名艺,之后舞技日益臻练娴熟,成为独具特色的宁古塔传统艺术。 独领风骚的宁古塔舞龙 舞龙早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都有流行,但宁古塔回族的舞龙却不落窠臼,独具一格,在宁古塔地区甚至在全省,独领风骚。 宁古塔的舞龙所以会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尹庆新老师认为应该与当地回族多习武有关。 尹庆新老师说,宁古塔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勤劳、勇敢、智慧、善良,但他们大多不善长歌舞,而喜爱武术。其实如弹腿、汤瓶七式、十八肘、查拳等传统武术,都来源于回族。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回族人为了图生存,争温饱、抗凌辱、反盘剥,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很多清真寺都设立了习武场,被武术界称为“清真教的拳”。武林人士流传着“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穆斯林们中”,“关里到关外,清真门拳传在外”等谚语。习武的根基、智慧的大脑、灵活的身腰,就为舞好龙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宁古塔的龙灯是“鼓龙”,为竹架布皮,硬节组成,弯曲灵活,比软节布皮的龙灯好看,富有立体感。舞起来,活龙活现,如同真龙在云端飞舞。每年都要重新换一次“龙皮”,舞龙人自制的“乾碗蜡”,亮度大、活性强,任龙灯怎样在空中翻滚,“碗蜡”始终向上。从龙头到龙尾共有十二节组成,外有一个耍“斗球”的。花样有折龙、叠龙、龙超水、龙吸水、龙云雾、龙门架等十多种。龙灯舞动起来,英姿飒爽、雄姿勃勃、飞跃在万人之上,潜浮于观众之中,在夜灯火辉煌映衬下,时而穿云拨雾上下翻腾,时而仰卧视天搅水,时而奋力追赶彩球(“斗球”)。再加上唢呐吹奏的“大龙尾”曲调和不断变换的鼓套以及云彩灯上下“飘动”的紧密配合,犹如真龙搅水,翻江倒海,引人入胜。每有舞龙,城郊村屯的男女老少,早早就到街上等待。舞龙队出现,来往行人都要驻足观看,称赞不已。再加上孩子们戏笑穿梭,绘制出一幅吉祥欢乐的画图。 那些老去的舞龙人 龙灯是艺具,需用人来主撑,来耍舞,是一项力量与技术技巧为一身的艺术,看似简单却深藏巧功,不仅仅是有力气就能舞得了的。 多年来,宁古塔涌现出不少舞龙骄子,尤其是舞龙头和龙尾的。那时的龙头重约30多斤,当舞到龙搅水时,上要举到2.5米左右,下要紧挨地皮,而且要左右翻来覆去,舞起时似有百斤重,三五下就要换舞龙头的人。换人时就像田径场上接力赛递棒、接杆不能有一点差错。舞龙头换人时更是讲究快、准、干净利索,让观众看不出换人。 宁古塔舞龙头的人不仅人是“世袭”的,连绰号——“蒋大干子”,也是“世袭”的。首个舞龙头者蒋富林由于个头高,人送绰号“蒋大干子”,舞龙头多年,手艺传其长子蒋志云,次子蒋志凌。蒋志云在继承了父亲技艺的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绰号。由于年轻力壮,舞龙头的技艺更胜其父。次子蒋志凌人称蒋二干子,成为其兄好帮手。每当兄弟俩相互交替舞龙头时,配合得非常默契,天衣无缝,让围观的人们看得眼花缭乱。说起舞龙头的“龙头五虎”,当时更是名贯宁古塔,包括蒋志凌、麻凤银、白连成、洪万国、沙振华。当时舞龙头的主将还有白连毕等人。 龙尾重量虽然较轻,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舞得了的,因舞龙尾的人要做到身手敏捷,脚步灵活,要与舞头、舞身配合得自然贴切、浑然一体。耍龙尾的人主要有韩文久、韩世贵、张俊杰、韩同军、王玉符等。 雷惊天地龙蛇舞,雨是郊原草木盛。宁古塔的舞龙,在回族民众的支持和舞龙人的共同努力下,培育成宁古塔的艺术之花,参加全国、省、市文艺汇演,都为宁古塔赢得荣誉,更让宁古塔人民感到自豪和骄傲。 随着年宁安公安局专业消防队的成立,义务消防队光荣退出历史舞台。义务消防队原有的那些人也慢慢变老,致使回族的舞龙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舞龙虽然依然活跃在宁古塔,但许多人都说,与当时的回族舞龙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尹庆新老师,包括陶励等很多宁古塔老人,都希望把濒临失传的宁古塔舞龙艺术再次挖掘出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zx/105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