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大城小事TEL:

知道过去,明白现在,希冀将来

这是人类社会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人类文明能够一直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选自《中卫往事》由李福祥、张发盛主编

如欲深入了解请购图书

黄河九渡早有名

到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游览,导游图上赫然标出“黄河九渡”。何为九渡?“九渡”到底在什么地方?追根溯源,这“九渡”之名倒还有些来历。“九渡”最早出现在《元史·太祖本纪》: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年)秋。成吉思汗“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

这里记述的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恩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鸣沙渡

接下来的问题是何为“九渡”?“九渡”是一个渡口还是9个渡口?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先生对此做了详尽论证。他查阅了多部历史文献,认为“黄河九渡”应是泛指,不是单指哪一个渡口。这种看法应该是对的。成吉思汗带着数万部队,又时值秋季黄河涨水季节,一个渡口如何能使几万部队在短时内渡过河去?因此“九渡”是泛指,是多个渡口,不是一个渡口;同时,按照汉语文字的表述习惯“九渡”也不是一个实数。周兴华先生查阅了《西夏地图集》标出的“郭家渡”,《宣德宁夏志》记载的“应里州渡”,《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的常乐渡、永康渡、李安子渡,《乾隆中卫县志》和《甘肃新通志》记载的永康渡、常乐渡、老鼠嘴渡、张义渡、冰沟渡、新墩南渡、泉眼山渡、宁安堡渡、南渡口、广武渡、青铜峡渡等十余个渡口,认为均属成吉思汗大军所至的“黄河九渡”。

长滩渡

其实,中卫黄河设渡口,绝非起于成吉思汗之时,魏晋南北朝时的北魏,在今吴忠黄河边设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善于治理地方,在其管理之下,宁夏黄河平原的农业生产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粮食有了大量剩余,人口快速发展。太平真君七年(年),魏太武帝诏令薄骨律等四镇出牛车辆,运粮50万斛(音为hu,古代以十斗为一斛,魏时每斛26.5公斤)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以供军粮。薄骨律镇与沃野镇相距约公里,其中不少路道是沙漠,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长距离运输大量粮食需占用大批劳动力和畜力,按每辆牛车的载重需三年才能运完。刁雍调查黄河上游河道情况后,上表请改水运。他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艘”,开通了中卫至沃野镇的河运,减轻百姓旱路运送军粮的苦役。“牵屯山”,一般指六盘山北端海原一段,北魏有所扩大,包括中卫香山。“河水之次”指的就是中卫及中宁黄河南岸。刁雍的水运措施,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难题,同时也开通了中卫历史上黄河大规模运输的先例。太平真君九年(年),刁雍又建城储粮,使今中卫、昊忠地区成为北魏粮食基地。史籍对刁雍在宁夏的功绩做了详尽的记述。

由此看来,在中卫黄河一带设渡口比在成吉思汗时期更早了。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Theend-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zx/19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