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朝开始,姓氏合而为一。姓氏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同一个起源。 畲江镇居民,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根据年的调查,全镇现有51姓,族源方面,源出于炎帝族的有申、谢、丘3姓;源出于黄帝族的,有刘李、杨、叶、罗、赖、郭、吴、朱、熊、何、陶、林、廖、古、王、彭、张、房、范、梁、马、薛、黄、徐、阙、卜、曾、温、侯、郑、蔡、黎、魏余、潘、欧阳、翁38姓;源出于舜帝族的,有陈、胡、宋、肖4姓;族源一时查不清楚的,有邓、蓝、麦、傅、段、饶6姓。 以上姓氏的族源,是根据《中国姓氏寻根》及《姓氏族谱》和有关资料考查的。由于有的姓源出多支;有的姓氏因历史原因改变姓氏,故在同一姓氏中,有的不是同一族源。据由畲江迁往江西省南康县潭口堡等处申姓保存的《申氏族谱》载:“申氏……系出姜姓,神农炎帝之后,封于申,以国为姓”。又据畲江圩头上《谢氏简谱》载:“周宣王封元舅申伯于河南陈留郡谢邑,称申伯谢公,其后便以谢为姓。申伯为谢姓以地得姓的开基太始祖也”。由此可见,畲江的申姓、谢姓,是神农氏炎帝族之后。 查《史记》吴泰伯世家和《中国通史》中关于吴国的记述,以及梅县《吴氏族谱》的记载,均曰:“泰伯者姬姓,吴氏之始祖也”,吴姓源于姬姓,姬姓源于黄帝族,说明吴姓乃黄帝族后裔。 畲江江头村《陈氏族谐》载:“开族太始祖满,虞舜帝后商也,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妫满是舜帝后音,封陈都宛邱以奉舜祀,称满公,满公受封陈地后,立陈为姓,陈姓由此而来。满公卒,周成王赠封为胡公,胡姓由此而来”。以上记载证实畲江陈姓、胡姓是舜帝族后。 魏晋至隋唐时期,在本郡本县有权势的大族大姓,如彭城那刘姓,陇西郡李姓,弘农郡杨姓,南阳那叶姓,太原郡王姓,江夏县黄姓等等,称为群望或那姓。这些郡望大姓,多以原郡、县为本姓的堂号,如彭城郡刘姓,便以彭城堂为堂号;陇西郡李姓,便以陇西堂为堂号;江夏县黄姓,便以江夏堂为堂号。标志郡望地的堂号(又称堂名),绝大多数是现今姓氏的来源地,但其迁能是辗转而来的。据此,按照姓氏老堂号考查,在畲江的51姓中,有资料可查的有33姓,其中源在河南的6姓,源在河北的4姓,源自陕西的4姓,源在甘肃的4姓,源在江苏的4姓,源在山四的5姓,源在山东的2姓,源在安徽的1姓,源在湖北的2姓,源在江西的1姓。 一、畲江先民考 从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存证实,早在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畲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按地域和民族分布的情况考查,当属古百越族系。 秦汉以后,畲江地方成为畲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故称为畲坑。在畲坑范围内和附近,仍有三家畲、双螺畬、孔畲、坪顶畲、朱屋畲、九家畲、陈畲坑、猪畲坑、叶畲坑等地名。自西晋末年始,陆续有汉族辗转迁来畲坑定居,与畲、瑶族杂处。元末,由于陈满率畲民“啸聚梅塘(畲坑圩对面)”起义,攻占城邑,后被元朝招讨使陈梅率兵镇压,大肆屠杀畲民,余者被迫隐匿山林或逃亡外地,致畲族因而消亡,至明代,畲坑全境已成为客家居地。 据调查,过去有38姓曾在畲江某一地方居住过,而今此地已无这个姓氏的人群了。 二、畲江现有姓氏简况 据年调查,全镇农村圩镇居民,共有51姓(不包括机关、企事业、学校)。在这51个姓氏中,稳定长期在畲江居住的有38姓(其中源流搞不清楚有3姓),不稳定长期在畲居住的有13姓。 (一)刘姓 畲江刘姓,主要的一支,于元代,由刘巨泉携次子法缘,从兴宁县罗浮司迁来畲坑太湖洋合子里开基,(据李坑《刘氏族谱》记载)。此支刘氏尊法缘为畲坑开基始祖(一世)。 法缘生三子:长子法传的后裔,住今太湖洋,新化柏塘,双龙的刘屋角。次子法宗的裔孙,住今太湖洋。传至十三世君旺,分迁梅县东厢三坑塔下开基。三子法开,生六子,长子友义太郎,裔孙住太湖洋下村,分支丰顺。次子法宗的裔孙住彰三的彰三塘。三子仲贤的后裔分居丰顺冈下围,再分迁大面岭、叶畲(今径义叶华)、广西。四子法宽的裔孙,住太湖洋澄洞约等处。五子法深的裔孙住畲坑圩。六子法容的裔孙住太湖洋合子里、高涧。 刘法缘的后裔,派传香港、台湾、泰国、印尼、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地。 另一支圩头上刘姓,于民国期间,由刘凤贤(八房涟公派下)从兴宁县下堡乡松林坝下围迁来本地河唇圩头上开基,以后有的再迁于本地虾公潭。 另一支汀洞刘姓,从兴宁县新圩太村里迁来开基。 成山狗头岭下刘姓由太湖洋迁于此地开基。 (二)李姓 畲江李姓,一支由李君用,于明代从梅县长沙圩迁来本地今公和义和楼开基。派传松棚布、双下、双坪、陂头下、成全寨、中坑尾、彰三、彰坑李屋坑、双龙、松林、圩镇,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南洋等地。 另一支由李士福,于明代从梅县松口溪南洋坑围迁来本地今红星石桥头开基,派传双龙沙堆下,韶关市等地。 另一支圩头上李姓,由兴宁坭陂迁来今圩头上开基,因迁来后做担杆出卖为生,乡人称其为担杆李。 (三)杨姓 畲江杨姓,有数支迁入。一支由该姓二十一世杨安理,于明代从梅县城东芹菜洋村迁来本地成全寨开基。派传本地圩镇,水车小桑、寨下,径义斗溪,丰顺汤坑金钩寨,粤北的连山县,惠阳,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毛里求斯、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地。 另一支由该姓十九世省斋,于明代从雷州半岛的高州县迁来本地杉里开基。已传至四十一世。派传本地上坑、墩坝、窑寨上、松林、梅南径背,以及梅州、广州、广西贺县、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另一支双溪竹山下杨姓,由丰顺县的水头洋迁来。莲江陂头下杨姓,由梅县迁来。派传阳山县等地。松林下杨姓一部分从上坑迁去,一部分从梅县迁来。 (四)叶姓 松林下叶姓,于明代由该姓十五世乐湖、南波,从梅县水南迁来本区窝下、松林下开基。派传石桥头上叶屋、下叶屋、窝下、松林下、官铺五官塘、径义赤岭,以及梅州、广州、广西、香港、台湾、新加坡、荷兰等地。 另一支由该姓十三世廷凤,于明代从梅县水南白土熊公围附近迁来开基。派传上墩坝头、旱塘、杨梅坑,成山印山上,荔果树下一部分,岭背、塘背一部分,咸和老虎坑、松林下一部分,莲江陂头下、老虎塘,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毛里求斯等地。 另一支咸和淡塘叶姓,由梅城迁来。 (五)罗姓 红星罗屋岭下罗姓,由该姓五世祖仲政于明代正德年间,从松源蓝盘畲(今蕉岭县南北蓝源畲)迁来本区宋坑甲(今罗屋岭下)开基。派传老楼下、横岗岭、梅州、广州、香港、台湾、南洋等地。 官铺榕坑里罗姓,由该姓七世銓公于明代由松源蓝盘畲迁来此地开基。已传至23世,派传梅州、广州、香港、南洋等地。 新化横径塘罗姓,由该姓六世法传从龙文(梅南)迁来此地开基。派传梅州、蕉岭、江西、四川、台湾、文岛等地。迁台武举人罗万史,是此地人氏。 双螺坑罗姓,由该姓九世双全从大立堡(今水车)榕树树围迁来开基,派传梅州、广州、南洋等地。 官铺中心罗屋罗姓,是罗屋岭下迁去的,是罗仲政之苗裔。 莲江拳头坑罗姓,由本区双螺坑迁去,以前每年春节要到双螺坑祭祖。 彰坑马口塘罗姓,迁入不明。现有3户(年资料)。其商孙迁于梅城、兴宁、新加坡、台湾等地。 (六)赖姓 畲江赖姓,有6支先后迁入开基创业。一支该姓敏璋派,于明代正德年间,由二世敏璋妻黄氏,从梅县松源正家园迁于本区老楼下开基,派传官渡围、高田墩、荔果树下、中心坝、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 另一支祥瑞派,由十世祥瑞于清初(年),从松口溪南迁于本区船子沥开基。派传田心流塘、下赖屋、香港、台湾法国、马来西亚等地。 又一支由十一世赖清隐于明正德年间,由松口迁于本区大屋下开基。派传月影下、径义双坪赖屋排。 一支由十世赖思业,从松口溪南迁于本区上街景庆第开基。 一支由八世赖荣刚由松口溪南迁于本区鸡臂岭下开基。由十二世赖皇宠于清乾隆年间,从松口溪南迁于本区上赖屋开基。 (七)申姓 畲江申姓主要聚居在官铺管理区,其中一支于明朝成化年间由该姓崇显,从梅城城西曾井迁于本区岭下开基。派传桂塘、江西南康、广西容县、香港、台湾等地。 另一支迁于本区坝岗上申屋开基。派传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 (八)郭姓 本区郭姓,由法传,于明代由梅县西阳罗乐迁于本区榕坑里开基。派传公和郭屋窝、吴星排、新化上窝坳、红星岭下郭屋、彰坑、朱屋坑、杨梅坑、官铺坝岗上,以及广州、江西、广西、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另一支岭下郭屋,由兴宁县神岗山迁来开基。 (九)吴姓 本区吴姓由三支先后迁入,一支念六郎派,由念六郎于明代,从福建武平孔下迁于本区上墩禾园里开基,派传本地双螺畲、杨梅坑、五官塘、香港等地。 一支由该姓五世理来、理德兄弟,从梅县程江大乍来畲坑圩经商落籍于此先在卢塘(今流塘)开基。派传流塘坑里虾公潭、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后来理德迁移榕窝里开基。 另一支于清代,由玉桐、玉杞兄弟等,从大立(水车)安货岗迁于本区黄塘肚开基,派传松棚布、梅城、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黄塘肚另一支亦由安货岗迁入。 畲坑圩镇吴良记户于年由兴宁场肢毛公寨来畲坑圩河唇开饭店在此落户。吴保泉户于年由兴宁新圩双头来做厨师在此落籍。 (十)宋姓 本区双螺坑宋姓,于明代由六世宋财富从梅县白渡迁于本区宋罗坑开基。派传马来西亚等地。 (十一)陈姓 畲江陈姓,先后有几支迁来开基。莲江江头村陈姓,于清康熙年间,由十五世陈弘新从龙文(今水车境)白沙图里糖迁于本区江头村大兴窝开基。派传水车镇的水源坑、潮汕、广州、湖广、四川陕西、马来西亚等地。 松林汀洞陈姓,于清代由该姓四世祖曲江从兴宁县下堡黄花坳迁于本区咸和开基。传至六世对山、对连时,再由成和迁于江洞开基。以后对连又从畲坑汀洞迁至兴宁县新圩属的大五塘开基。汀洞陈姓派传四川、马来西亚等地。 红星圩尾下新陈屋陈姓,由陈学智从梅城更楼下迁来开基,老陈屋陈姓,由陈九元迁米开基。 圩头上陈姓,于明代由水车陈屋坝迁来开基 圩镇陈桂钦户,于民国期间,由陈桂钦从兴宁下堡黄花坳,来畲坑圩开设顺和昌猪屠京果店而在此落户开基。 公和虾公潭陈姓,迁入情况不明,但由此迁出的有兴宁新圩东山寺、官峰、丰顺环清堡、台湾、秦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十二)房姓 咸和房姓,于明代由该姓四世法开、法旺兄弟,从梅县城东汾水迁于本区下咸和开基。 (十三)谢姓 本区谢姓,有数支先后迁入。官铺五官塘谢姓,由该姓十五世拔生,于明末从兴宁县水口圩小峰迁来开基。派传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圩头上谢姓,由该姓十一世德凤,于明末从梅县城东石子岭迁来开基。 双龙朝到坳谢姓,由新圩梨陂寨迁入,裔孙迁于梅州、广州及世界许多地区。 圩镇谢姓,一支由谢金开(祖籍小峰)于民国期间由選逻直接迁来畲坑圩上街开“宁安客栈”在此落户开基。另一支圩尾下谢振寰户,于年由其本人从五华油田迁来与本地妇女结婚而在此落户开基。 双溪鸭叶尾谢姓由石扇迁来。 (十四)黄姓 松林汀洞村黄姓,于清代由该姓十二世奕廉、奕芳兄弟从大立堡(今水车)茶子山下迁于本区汀洞村开基。派传惠州、广西容县、江西、香港、台湾、印尼、美国等地。 圩镇黄姓,一支于民国前期由该姓十九世七秀,由河田来畲坑圩大街开设晋隆泰布店,在此落藉。已传至二十三世。派传梅城、丰顺、广西等地。另一支于民国期间,由兴宁下堡堂溪里来畲经商在此落户。另一户在畲入赘于此落户开基。 (十五)王姓 双龙王姓,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年)由王绍章从揭阳潭前迁来开基,地名叫王绍章。 (十六)卜姓 本区卜姓,由卜铭纯于明代从梅城还于双螺坑开基,派传本区咸和、松林、梅城、湖南澧陵、江西萍乡、广西贵港市及南洋等地。 (十七)熊姓 本区熊姓,由五世熊伯粦,于明代由梅县城西曾井迁于本区上墩游鱼上水开基。传至八世世贵,再移本地合溪村开基:世光则移义和楼开基。世贵派下十一世复台(宗相)再从合溪移居熊屋坳;另一支移上墩杨梅坑开基。 畲江熊姓,派传梅州、惠州、湖广、四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地。 (十八)张姓 双龙龙舌头张姓,由该姓四世千一郎,于明代从福建迁来开基。派传虎饮塘。 成山狗头岭下张姓,于明代由该姓万一郎从大埔迁来开基。已传至二十三世。派传本区低窿坝、丰顺北斗,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地。 新化横迳塘张姓,由本区圩头上迁去,但圩头上张姓从何迁来,不明。 圩镇文祠街张姓,于清乾隆年间由张义兴从丰顺汤坑迁来开糕饼店而在此落户开基。 圩镇张姓还有从梅城、程江等地迁来的。 (十九)古姓 莲江莲塘村古姓,于明代由二十七世古朝阳,从梅县迁来开基。派传双坪、阳山、南洋等地。 (二十)胡姓 双溪胡屋角胡姓,于明代由六世胡宗远,从丰顺汤坑石子岗迁小峰开基,以后又由小峰迁来本区胡屋角开基。 (二十一)徐姓 咸和和尚坑徐姓,于明初由五世徐竹山,从大立堡泮坑迁来开基。派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 (二十二)林姓 杉里村林姓,于明代正统九年,由六世林俊(应能)由梅城水南坝迁来开基。派传本地圩尾下、径心、义士、兴宁、大埔、揭阳、江西、广西、四川等地。 (二十三)陶姓 红星圩镇塘唇街陶姓,于清乾隆年间由该姓七世于潜,于臣兄弟,由大埔老县城茶阳北门迁来畲坑圩开药材店,后在塘唇街墩上开基立业。派传梅州、广州、韶关、辽宁抚顺、新加坡等地。 另一支由该姓十一世陶先绍,于清代从五华县郭田迁来畲坑圩做服装而在此开基,已传至十六世。派传梅城,广州等地。 (二十四)朱姓 畲江朱姓,皆是朱瑜(念八郎,字友龙、号彦明)的后裔。 朱屋坑朱姓,是朱瑜二子法宁(二世)的裔孙,于明代从兴宁县十三都(今宁中)迁来开基。 朱屋店上朱姓,是朱瑜长子景祥(二世)之后裔,于清代由四世法振从大立(水车)莲塘角迁来开基。 圩镇附近及乐乎坳朱姓,是朱瑜三子乐度(二世)的后裔,已传至二十三世。 畲江朱姓派传梅南罗田径梅州城郊、三水、增城、江西、湖广、香港、台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二十五)邓姓 双溪鸭叶尾邓姓,由该姓八世祖邓法粦于明代从原丰顺县辖之河陂坑迁来开基(河陂坑由石桥头迁来)。派传梅州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 (二十六)阙姓 莲江江头村阙姓,由阙友信于明末从福建宁化十三都大石壁大坝墩迁来开基。派传梅州、湖南、福建、四川、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二十七)范姓 新化围下范姓,于明代由七世范伦从兴宁泥陂鸭麻垅迁于本地围下开基。派传本地圩头上范屋、水车石岭等地。 (二十八)廖姓 红星船子沥廖姓,于明代由该姓三世祖从兴宁新圩镇迁来开基。据说由此地迁出外地的很多。 圩镇廖姓廖道户,于民国期间由水车小立迁来畲坑圩开牙科店在此落籍。 (二十九)彭姓 松林汀洞彭姓,于清代由该姓十六世祖从兴宁新圩彭洞大坑里迁来开基。 江头村彭姓,迁入迁出不明,圩镇彭姓皆兴属人。 (三十)麦姓 红星圩尾下麦姓,于民国三十二年(年)由麦炎富从梅城乌蓼沙迁来开基。 (三十一)薛姓 红星圩尾下薛姓,于民国三年(年),由薛官胜从五华县梓高井下来畲做工在此落户开基。 (三十二)魏姓 圩镇魏姓,于民国期间,由魏珍从五华横陂迁来开基。 (三十三)马姓 圩镇马姓,于民国期间,由马锦洪从五华油田八斗种迁来开基。 (三十四)侯姓 圩镇侯姓,于建国后由医生候志英(梅县人)医院工作娶双龙刘氏女为妻而在此落户开基。 (三十五)欧阳 圩镇欧阳氏,于清末民初由梅县扶贵人欧阳永,来畲坑圩鱼行街开永记染布坊而在畲落户开基。建国后其长子欧阳祥迁回扶贵,其次子及三子均卒葬于畲江。 (三十六)丘姓 中坑丘塘坑丘姓,于明代由该姓七世祖习行,从丰顺先迁于本区官渡围,后迁虎饮塘、再迁于丘塘坑开基。有迁于四川汶水角。 松林丘姓不明。 古时候,姓是一个族群的标志,代表的是血缘关系;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姓氏者,标志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到了秦汉之后,姓氏合一。21世纪的今天,姓氏已经不具备等级的封建意义了,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文化。 注:文中资料均为年所调查的数据。END 作者:朱湘晴 梅江区作家协会会员 梅县区作家协会会员 畲江之声小编 图片 来自于网络 音频 朱湘晴 湘晴支持湘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