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渤海贞孝公主墓发掘清理简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

年10月至12月,年5月至6月。延边博物馆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公社龙海大队龙头山,发掘清理了渤海贞孝公主墓。

地理环境

渤海贞孝公主墓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公社龙海大队西龙头山上,距县城东北约五十华里。龙头山是一个由南向北伸展下来的一条漫岗,南高北低,全长约十五华里。在山岗中部有一条由西向东延伸的小山岔。渤海贞孝公主墓就位于这一小山岔尾部南坡用人工铲平的小平台中部。小平台面积约2,多平方米,地势高敞,墓地面积约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约0.5米,上面和附近散存有大量的各种碎砖。墓东约里许远近有河名福洞,北注入海兰江。河两岸为狭谷盆地,居民点星罗棋布,有延(吉)福(洞)公路南北穿过。墓南十华里,处为绵延起伏的山峦。在贞孝公主墓的东南和东部山坡,有十多座渤海墓葬,形成墓群。为了叙述方便暂定名为龙头山墓群。在龙头山墓群周围几十华里内,遍布渤海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其中重要的有和龙县西古城一一渤海中,京显德府址、河南屯古城、獐项古城、北大渤海古墓群、福洞古墓群等等。

墓葬形制

渤海贞孝公主墓,南北向,方向°,用砖和石板修筑,由墓道、慕门、甬道、葛室和塔五个部分组成。塔身已倒毁不存,只剩塔基。墓长南北约15米,东西宽约7米;早年被盗,结构遭到轻微的破坏,但基本完整。墓道设在南部,水平距离为7.10米。墓道从南往北逐渐收缩,南高北低,阶梯式,分两次修筑。第一次筑在地表下,墓道顶部水平距离为7.10米、南端宽5.75米、北端宽3.30米。墓道东西两壁夯筑,在外面上抹一层草拌泥,厚约一厘米。墓道东西两壁面,从下往上逐渐向外微倾斜。墓道路面南浅北深,南阔北窄,南宽5.75米、北宽2.80米。在墓道路面南端,东西向铺列一行碎砖,中间断条,西侧长1.20米、,东侧长1.00米。墓道路面从南端往北5.50米处,做阶梯式,用粘土夯筑,共五阶,阶高0.20-0.32米、,宽0.80~1.30米不等。在阶梯的上面和侧面皆抹草拌泥,厚约0.5厘米。往北至墓道北端即墓门做斜坡式,长1.60米,上抹一层白灰。第二次筑在第一次修筑的墓道两壁表层和路面上。南端遭轻微破坏。顶部水平距离残长5.80米,南宽2.60、北宽2.25米。两壁用夹有白灰渣的五花土,贴筑于第一次修筑的壁表,从下往上微向外倾斜,拍打加固。路面南高北低,也用夹有白灰渣的五花土铺筑,叠压在第一次修筑的路面上,从南端往北5.50米处,做阶梯式,部分阶梯遭破坏,尚留有八级阶高0.12一0.22米、宽0.34-0.53米不等。路面两侧为夯筑,略高于中部,路面中部无夯筑痕迹。墓道用大块河光石填充,越过墓门,上铺五花土与地表齐平。在墓道北端圆填层上有一盗坑。

墓门:墓道后接墓门,墓门以甬道东、西璧充门柱,在顶部盖石边上抹白灰做门额,门额微突起,长方形,高0.30米,宽2.80米。门洞作长方形,上宽1.25米、,下宽1.60米、通高1.70米。门额上用方砖错缝平砌额墙,额墙中部被盗墓人拆除一部分,呈U形,额墙长5.80米、宽0.37米、残高1.30米。额墙微向南倾斜。在额墙东西近两端处,用方砖和长方砖砌筑翼墙各一,西侧翼墙全被破坏,东侧翼墙保存较好,南北长0.,30米、东西宽0.34米、残高0.78米。门额、额墙和翼墙皆抹白灰,现已大部脱落。墓门用长方砖嵌砌在甬道口内,外筑砖墙封堵。封门砖墙残高1.20米、厚约0.90米,上部被盗墓人拆除约0.50米。甬道:墓门后接甬道,全长1.90米,南宽1.60米、北宽1.70米。甬道路面用长方砖对缝平铺,东西两壁用长方砖错缝平砌,壁高1.56米,上用琢工精细的坡面石条叠涩内收砌顶,横搭几块大石板封闭。甬道的壁面和顶部皆用白灰抹平。甬道以骈立的两扇石板门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南北长1.10米,南边东西宽1.60米,北边东西宽1.70米,通高1.70-1.75米。在这一部分只砌有封门砖墙。封门砖墙与石板.门之间,只有0.1米,6米宽的空间。甬道后部底平面呈横长方形,南北长0.64米、东西宽1.70米,通高约1.80米。在紧靠石板门后面,设有一道用长方砖砌筑的地袱,东西向,长1.46米,宽0.17米,高0.22米。在地袱两端与东、西两壁之间,各有一凹槽,留有朽木痕迹,凹槽南北长0.20米、东西宽0.10米,深0.22米。此处应是设置门]砧之处。在东、西两壁和甬道顶部有与地袱垂直或平行的凹槽。在壁面上的凹槽高1.54、宽0.16米,深约0.01米;在甬道顶部的凹槽长约1.70米,宽0.28米,深约0.01米。在清理地袱附近淤土时,采集到染金铜饰件、鎏金铜帽钉、铁钉以及朽木。据上述情况推断,这些凹槽,可能是镶嵌门框的沟槽,在门框里安过一道板门并用石板门封堵。

墓室:甬道后接墓室。葛室与甬道之间,设有一门洞,高1.34米,宽1.42米。墓室底距地表约3.40米。室底用方砖对缝平铺,上面抹白灰整平,平面呈长方形。室底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10米。在墓室底中部,用长方砖砌筑砖床。砖床被盗墓人翻掘,十分凌乱。清除盗暮人翻乱的砖后观察,砖床用长方砖砌筑五层,在上面和周边皆用白灰抹平,白灰大部脱落。在残存的砖床南部边白灰而,上,尚留有敷彩的痕迹。砖床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45米,高约0.40米。在棺床和室底上只剩有几件人的骨骼和朽木以及附有朽木的黑色漆片一件。

墓室壁用长方砖错缝平砌,壁面除南壁垂直外,东、西、北三壁皆由下往上微向内倾斜,室顶部做迭涩筑法。东西两璧从室底砌砖至1.40米高,在上面用长方砖分三层迭涩砌顶,上面用坡面石条迭涩砌顶,上面又用长方砖分两层迭涩砌顶,使顶部逐层内收。北壁从室底砌至1.60米高,上面用坡面石条迭涩砌顶,在石条上面又用长方砖分二层迭涩砌顶,使顶部逐层内收。南壁从室底砌至1.66米高度,用坡面石条迭涩砌顶,使顶部内收。四壁迭涩顶上部齐平。在四壁迭涩顶上,用好几块大石板以东西横搭封盖室顶做顶。因为各壁作顶的起点高度不一,而各壁的高度不同。东西两壁1.40米,北壁1.60米、南壁1.66米。壁面和室顶皆抹白灰。

墓顶塔基:用长方砖砌筑在甬道和墓室盖顶石,上面。塔基近方形,南北长5.65米,东西宽5.50米。塔基中空,近方形,南北长2.70米,东西宽2.60米。塔基墙厚1.50米。修筑塔基,先把甬道和墓室盖顶石上整平,上面对缝平铺一,层长方砖,上面抹白灰整平。然后于白灰而上开始砌筑塔基墙。基墙往上砌至0.76米高度,用粘土夹石块夯实基墙内空间与砖面齐平。往上用粘士夹石块,修筑夯士层,高0.22米。在夯土层上面,又用长方砖砌筑塔基,塔基近方形,南北长6.80米、东西宽6.70米,残高0.48米塔基中空,近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2.70米,用粘土夹石块夯实。在夯土层上下塔基墙内璧,南北两壁对齐,东西两壁不齐,上部的内壁,西侧的往内伸进,东侧的往外伸出,各错0.1米左右。在塔基上面的砖面,除靠内壁处-行砖的砖面平整外,其余部分均向四外倾斜,特别是在塔基南部东西两侧的砖面,倾斜度更大,而且有明显的沉陷迹象。这很可能是塔身倒塌时,重力集中下压所造成。

出土文物

在甬道后部路面铺地砖上面,发现了竖.立着的贞孝公主墓碑一座。花岗岩质,完整,圭形,通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正面镌刻志文,共十八行、七百二十八字。行间间距比较随便,各行的字数不等,除个别斑驳不清外,大部分字清晰可识。志文周边阴刻两道线作边,在碑身上部又阴刻一道线,作志文上部的边。石碑的侧面和背面皆磨平。

在甬道后部东、西两壁和墓室的东、西、北三壁上,绘有壁画,横排竖列人物共十二人。系用铁线描,先以墨线画出轮廓,然后涂染朱、红、赭、青、绿、黑、白等色颜料,,最后用墨笔勾勒完成。线条流畅,色彩明丽,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运动感。技巧较高。因长年的腐蚀以及盗墓人的破坏,有些地方漫漶不清或剥落。但人物的原貌,基本上仍得到了保存。

甬道后部东西壁绘有门卫各一人,东西相对,身高约0.98米。西壁,门卫,粉面朱唇,颊颐丰腴,眉目则漫漶不清;头戴兜金鍪,上饰红缨,身着战袍,对衽束腰;肩披朱边黑穗鱼鳞甲,卷袖,套白色护腕,饰有黑色花纹。右手握铁挝,荷右肩上,左手扶长剑,斜垂膝下,剑鞘饰黑白相同的竹节纹,下部剥落不详。东壁门卫,其形象,服饰,持物等与西壁门卫相同。因上部漫漶而面烦、披甲、护腕等看不清楚。下部保存较西壁门卫好一些,留有饰黑穗战袍下摆和着黑報左脚。不同的是佩剑佩于身后,斜直下垂于右膝下。

墓室东、西两壁南边绘有对立侍卫各一,身高约1.17米。西璧侍卫,粉面朱唇,烦颐丰腴,眉目己漫漶不清;梳髻戴红帕首;着褐色圆领紧袖袍,卷袖,套饰绿色花纹的朱色护腕,腰系白色革带,袍前襟撩起系于带内,露出黄色饰以红绿花纹内衣。左手握铁挝,扛在左肩上,左腰佩弓囊,囊为黄底,饰有黑色云纹,囊中弓弢有饰形图案的彤弓。右手扶剑,斜垂于身后。右腰佩一物,因剥落而不清。东璧侍卫,面容头饰与西壁者同,着褐色圆领紧袖袍,系黑色革带,袍襟撩起系在带内,露出黄色饰绿色花纹内衣。套朱色护腕,护腕饰绿色花纹。脚蹬黑靴。右手握铁挝,扛在右肩上,左手扶剑斜垂于身后。

西壁中、北部壁绘有乐伎三人。这些人物身高均约1.13米,皆面向墓门,作行走或伫立状。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圆领宽袖袍,腰系革带,足着麻鞋。从北第一人,穿白袍,袍上饰有朱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朱色、白色内衣,双手抱一褐色锦囊,囊上饰有黑色花纹,持物形似琵琶。第二人,眉目清秀,细眉细眼,矮鼻、小口,身着深青色袍,袍上饰朱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白色中单和朱色内衣。双手抱一物,物上披有红色巾,巾上饰绿色花纹,下部露出褐色一长杆。杆子中部有一红色花瓣结,下垂两带。持物形似箜篌。第三人,容貌同第二人,身着红色袍,袍上饰有绿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白色内衣。腰系黑色革带。在左腰革带下下垂有舌形白色铊尾。双手抱赭色锦囊,囊上饰有绿色花纹。持物形似拍板。

北壁绘有待从二人。二人微斜对相向,面向墓门,作站立等候状,身高约1.17米。西侧一人,粉面朱唇,颊颐丰腴,身着圆领白色宽袖袍,袍上饰有赭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白色中单和朱色内衣。腰系黑色革带,足穿麻鞋。身后背赤弭卢弓,右腰佩圜底圆简形箭囊,中贮红色箭多枝,箭囊有黑色背带,背在左肩.上。东侧一人,头戴折脚幞头,身着紫色圆领宽袖袍,袍上饰黑色棱形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红色内衣。腰系黑色革带,在左腰带下下垂有白色舌形铊尾,足蹬麻鞋。背后背弓囊,囊上饰黑色花纹,囊内有红耳弓。左腰佩箭囊,囊上部垂有兽尾饰,囊中部绘有回顾奔鹿,下部饰黑色花纹。双手捧一红色伞状物,形似华盖。

东壁中,北部壁绘有内侍三人。三人均身高1.13米,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袍,腰系革带,足着麻鞋。面向墓门,作行走或伫立状。从北起第一人,眉目清秀,身着白袍,袍上饰有朱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朱色中单和白色内衣,双手捧一红色包裹,在包襄上饰有白色花纹。第二人,眉目漫漶不清,身着深青色袍,袍上部饰有以朱色和白色组成的花纹,下部饰有黄色花纹。在袍服开衩处露出白色中单,朱色内衣,双手捧一白色包裹,包裹上饰有朱色花纹。第三人,眉目漫漶不清,身着红袍,袍上饰有以绿色和白色组成的花纹,双手擔一黑色圆状物,中间系有红缨。

出土器物

贞孝公主墓早年已被盗,随葬品洗劫一空,只是在盗洞、甬道和墓室内,采集到陶俑面部残片、鎏金铜饰件,鎏金铜帽钉、铁钉以及陶片等若干件。

陶俑面部残片2件。均为泥沙质,灰褐色。一为面面部下部,只存口、鼻下颔。一为面部上部,只存额、眉、目和鼻。均采集于盗洞上部回填层中,与墓有何关系,尚不清有待今后研究。

鎏金铜饰件共8件。第一件,流云形,由两朵云各曳一尾所组成,上留,有小钉孔2个,一条云尾缺失。采集于盗洞上部,长13.7厘米,宽11.2厘米、厚0.1厘米。第二件,流云形,由四朵云,一云尾所组成,尾部欠失,有4个小钉孔,孔中尚留有三个小钉。残长21、宽15厘米,采集于盗洞附近塔基南部。第三件,流云形,残,只存两朵云形,,长宽各8厘米,采集于甬道内。第四件,半圆形,饰有变形莲花纹,长3、宽1.3厘米,采集于甬道内地袱附近。第五件,树叶形,上有一,花蒂,下有一葫芦形花蕾,在花蕾的左、右、下边均衬以树叶,叶内各饰一葫芦形花蕾,采集于甬道内地袱附近,长3.5厘米,宽3.4厘米,与敦化六顶山渤海墓出土的杏叶形铜饰相似。第六件,残,梯形,上面,阴刻有絮花纹,采集于甬道地袱附近,长2、宽1.5厘米。第七件,残,“人”字形,有一小钉孔,采集于甬道内地袱附近,长3.5、宽3.3厘米。第八件,残,长方形,两边饰有连点纹,有三个小钉孔,采集于墓道东壁上部,长15、宽1.6厘米。

鎏金铜帽钉共7件。钉头如圆帽,脚为方锥形,分为大小两种,大件帽径2.9、钉脚长2.3厘米,钉椎偏向一边。小件帽径2.5厘米,钉脚残,大部分出土于甬道内地袱附近,一小部分出土于盗洞内。

铁钉7件。多锈蚀残断,长3-12厘米,可分三式。一式,上端偏折,方锥形,长12、粗0.7厘米。二式,圆头,圆锥体,残长6.6、,粗0.6厘米。三式,双尖方锥体,,长8.2、粗0.8厘米。铁钉多数出士于甬道内地袱附近,少数出土于墓道盗洞内。

铁片仅存残片三块,锈蚀严重。厚0.5厘米,稍有弧度,似为容器的残片,与敦化六顶山渤海墓出土的铁片相似。采集于盗洞内。漆片黑色,附有朽木,采集于墓室西北角棺床附近室底。

陶片二件均为泥质,黑灰色,轮制。一件为器底,素面,斜腹平底。另一件为陶盆碎片,存有器底和器耳部分。器底为平底器耳为桥状,饰凹弦纹一道。这些陶片均出土于墓道内回填土中。

砖在墓的甬,道和墓室内,在墓顶部及其附近,采集到的砖,有方砖、长方砖、坡面砖、尖砖、齿形砖等。

出土人骨

墓中人骨,经盗墓人挪动,十分凌乱,残缺不全。人骨大部分从棺床上挪移到封门砖墙后边,极少部分遗弃在墓室内的棺床和室底上面。在清理甬道和墓室的过程中,共采集了三十一件人的骨骼,经鉴定得知,这些骨骼分别为两个男女个体的骨骼。其中女人骨骼五件,男人骨骼二十六件。按着现存骨骼尺寸推断身高,女性约1.56米、男性约1.61米。按照牙齿磨损情况推断男女二人的年龄相仿,大约在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之间。据墓志推断,女性骨骼应是贞孝公主的尸骨,年龄为三十六岁。男性骨骼究竟是谁的骨骼?据渤海盛行夫妻合葬的习俗,如和龙八家子北大渤海墓多夫妻合葬,男性骨骼应是贞孝公主丈夫之尸骨无疑。贞孝公主墓实际上应是贞孝公主夫妻二人的合葬墓。葬式,因骨骼被挪动又不存葬具而不详。但据贞孝公主死于六月,葬于十一月,尸骨没有被烧的迹象以及在棺床上有朽木等情况推断,可能二棺并列窆葬。

结语

贞孝公主墓的发掘,是继贞惠公主墓发掘之后,有关渤海史考古工作中又一重大发现,获得十分珍贵的贞孝公主墓碑和壁画,特别是在壁画中首次发现保存下来的渤海人的生动形象,为我国渤海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根据这些材料,提出几点看法:

(一)墓志序文的体式,正是唐代通习的骈俪,铭文也是典型的四言用韵的哀诔体制;墓志书法为正楷,道劲有力,造诣深厚。这有力地标志着当时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学、书法与中原完全一致,并无等差。

(二)渤海王国的绘画、音乐艺术相当发达,具有高度水平。画工们以写实的手法,运用流畅的线条、明丽的色彩,绘出了富有立体感和运动感的侍者形象。作画取铁线描,先用墨线画轮廓,然后涂染各种颜色,最后用墨笔勾勒。据《海东绎史》渤海条引《书史会要》

记载:“大简之、渤海人画家,工松石小景”。通过璧画可以看到当时绘事不但工于松石,而且擅长人物、花卉和禽兽。尤为使我们感到兴奋的是第一次看到了渤海人的体态容貌;装饰是戴帕首或幞头,长袍束带,足蹬黑靴或麻鞋。武士横刀佩弓执挝,乐伎有拍板,签筷,琵琶等乐器。出行使用华盖、柱杖等等。人物形象的威武、健美,与“渤海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者三人当一虎”之历史记载相符。据《金史、乐志》记载,渤海“有渤海乐”,又据文献记载,渤海乐不仅传人中原地区,而且传入日本,闻名中外。壁画中乐伎携带的乐器如琵琶、箜篌、拍板等实物反映了渤海音乐发达情况。

由墓志的文体及其书法、壁画的绘艺和画出的乐器所表达的文化水平,相应显示了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渤海人正与中原地区协力同德,为创造我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而一道前进。

(三)对国王歌颂为仁均乾坤,明齐日月,立极握机,明赏慎罚之圣主,对公主要求敦诗悦礼,孝惠贞淑,六行孔备,三从是亮。显而易见,儒家思想为渤海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四)和龙县西古城是渤海中京显德府所在地。过去,在史学界对渤海中京显德府遗址曾有好几种看法。《新唐书.渤海传》谓:“上京之南为中京”,贾耽云:“显州,天宝中,王所都”,说明中京显德府在上京之南,曾经一度是国都,应具相当规模。贞孝公主墓的发现,补充证实了西古城渤海中京之说的正确性。一,西古城正位于上京(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之南。二,西古城规模大,它是目前发现的所有渤海古城中,仅次于渤海上京龙泉府址东京城和渤海东京龙源府址珲春八连城的大城,城内有宫殿遗址。三,附近有龙头山墓群,还埋有比贞孝公主身份更高的王室成员,因为贞孝公主墓是陪葬。因此,可以注定和龙县西古城就是渤海中京显德府址无疑。

(五)贞孝公主为墓塔葬。它的形制,基本上与珲春马滴达渤海古塔址一样。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墓室修于地下,以青砖砌筑墓室壁,叠涩起顶,封盖大石板,在雨道内砌筑封门砖墙,设置封门石板。墓室内设棺床,床上放置尸骨,室顶上部筑有方形塔基,建筑用材均为砖无瓦等等。马滴达塔基,于一九七三年发掘清理。据调查,塔倒于一九一四年,日睹者尚健在。贞孝公主为何取墓塔葬,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六)贞孝公主墓壁画人物与唐代画人物形象相一致,都是丰面肥体;贞孝公主墓壁画人物佩带的弓韬,与唐杨思易墓出上的石雕人物所佩弓韬相似,箭囊与唐李贤墓壁画中仪卫佩带的箭囊相似,侍卫戴的帕首,与唐李贤墓壁画中仪卫戴的帕首相似,等等。唐会要》卷三十六载:“开元二十六年六月,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在大钦茂在位五十七年间(公元~年),三十六次派遣使者贡谒唐廷,唐王朝五次遣使渤海宣谕。因而服饰器用,东北与中原也风习相同。

(七)和龙县龙头山渤海古墓群是渤海王室贵族的茔地,除贞孝公主墓之外,还有十多座墓葬,有些规模很大,其中在被破坏的墓中,发现了壁画残片,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较高,据贞孝公主墓志文中关于“其年冬十一月廿八日己卯陪葬于染谷之西源”的记载推断,在龙头山渤海古墓群中,很可能有比贞孝公主身份还高的渤海王室贵族墓。在渤海贞孝公主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我省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协助我们工作的同志有吉林省考古研究室王健群同志,吉林省革命博物馆苏南、高志武同志,吉林省博物馆葛万明、王新胜同志,集安县文物管理所周云台、林岩、王淑琴同志。对他们的支持和协助,谨表谢意。

《渤海国贞孝公主墓发掘清理简报》下载地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ly/55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