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年11月号,总第)主编:林荣、海恋是我的作者:海恋浇了几次水,枯萎的绿萝悄然还魂。我与其对视希望在泛绿的叶片间找到一丝谅解或是感激叶子们摇动起来我只看见一小撮风驻足了片刻我的愧悔和恩施是我的它们的欢喜抑或凌乱也是我的〖奥冬推荐语〗静观万物皆自得。所谓静,就是平静、清静,不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他人他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谓皆自得,就是物我各自自得,从而达到和谐。而第一步,就是要先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我”的情绪向外的投射。林荣推荐: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无缘大慈。此刻的诗人和那些还魂的绿萝就是一体。没有一颗柔软的心如何有这样一首柔软的诗。我的心在这诗行间柔软着。柔软如水,水利万物。落木无声作者:奥冬有一头雁破坏了队形河流,山脉,公路,湖泊一一打开大地夜晚来临,月亮周围有盐粒。起风了直吹到温暖的海边〖海恋推荐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落木无声》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杜甫的诗句。同样是写秋,同样在诗句里铺展出宏阔的意境,两首诗却隔着千年遥遥相望。这又忽然使人萌生出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来。我相信我们的骨髓里一直隐含着诗的元素,它是古老的文明沉淀出来的生命基因。与杜甫的悲秋不同的是,这首诗显得更加平和,淡定。季节的版图在徐缓而平静的笔触中被慢慢打开。雁阵、河流、山脉、公路、湖泊、月亮、风,仿佛全部是单色系的,它们源自秋天,像删繁就简的三秋叶,同时也成就了秋天的萧索疏旷。河流,山脉,公路,湖泊一一打开大地这是一句很有张力的诗,同时构建了开阔的诗境,并且此句也蕴涵哲思——河流,山脉,公路,湖泊打开大地,同时也被大地打开。“打开”一词在此便有了禅意——所谓生趣就是于一成不变之中的一些突兀的变化,因而河流山川等之于大地就是那一点不恒常的生趣,不可或缺。同样,那一点夜来风也是如此。“起风了/直吹到温暖的海边”,万流入海,最终,季节也要找到自己的归处。整首诗看似在写秋,秋的空旷,萧疏,寂寥。其实又是在做一次季节的禅悟,这种悟道成就了诗歌的旷达之境——落木无声别有情。〖林荣推荐语〗诗人以“落木无声”为发端,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辽阔、空明,从“破坏”到“打开”再到“起风了”,几个动词的次第令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诗人把结尾落在“温暖的海边”,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慈悲,也想到了佛不渡人人自度,想到了“回头是岸”。入夜作者:曹红燕晚霞之上半个月亮一粒星子一只晚归的鸟飞翔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关上了木门一棵桔子树关在了门外〖也牛推荐语〗“一棵桔子树/关在了门外”,对于门,有内、外之别;对于整个夜晚和“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又何来内与外之分?这首诗要点拨的中心词,就是:无内无外,内外通透。禅忌分别计较,《金刚经》中说:“诸菩萨摩诃,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心系一念。分别心是杂念或者掉举,掉举如风吹涟漪,令心不稳,现起混乱。分别心碰到色、声、香、味、触、法时,就会被贪、瞋、痴、慢、偏见、恶意、妄想等不善意念囚困,并使行为与言论成就恶业。还有,这首诗造景空灵、宁静、和谐,通达一如,禅心与诗心遍满,确实不失为一首现代禅诗之佳作!〖林荣推荐语〗入夜,飞翔的鸟儿即将归巢。九十岁的阿婆闭门安歇。门外的桔子树宁静,默然。心安即家。星星和月亮各就其位。祈愿众生各自安好,各自安住。看似平淡的记述却含着大道。惊艳作者:彭三县我被惊艳了车停下。原野上两只蝴蝶并肩飞着飞着没等我拍摄下来,散开一个向南一个向北误解很快原谅了我车和我去办该办的事〖林荣推荐语〗由惊艳、艳羡到短暂的失落和谅解——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能够抓住瞬间的感受化成诗行,诗人的敏锐和写作实力可见一斑。敬佩!实相的真面目是什么?是无常。是空。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这首短诗以一次所见入诗,以极简的笔墨洞见真理。妙!风溪作者:刘年女人在上游洗尿布,老和尚在下游洗袈裟女人端起塑料盆,要去下游被老和尚阻止了“尿布,是小一点的袈裟”他们走后,来了一群麻鸭,洗脚,洗翅膀,洗嘴〖海恋推荐语〗刘年的诗一直有一种特别的质感——将自己融入其中,如同亲历,同时又仿佛置身事外或冷眼旁观。这种兼具的融入感和抽离感使得诗歌既显真挚又不失冷醒的意味。而那醒觉的况味既是一位行者的旅世歌吟,又是一位智者对世事真如的妙心体悟,因而我们常能从他的诗里读出真切的哲思和禅意。他的诗多以叙事为切入点。当然,诗歌不是为了叙事,但这种及物的写法给人以很强的在场感,化解了诗意的空洞、绵软,使表达更有张力。初读这首《风溪》我们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似乎是一首体现佛教平等观的诗。众生平等。女人、婴孩、老和尚、麻鸭……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被一道清溪洗濯。而佛教教义的平等指什么呢?或者说这种平等的根据是什么呢?可能就是本自恒长具足的自性吧——“尿布,是小一点的袈裟”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被“老和尚”轻而易举地揭示出来。袈裟也叫百衲衣,是修行人的法衣,身披袈裟有不惧苦行,濡养法身慧命之意。出家人穿上袈裟意味着开始修行之旅。而裹着尿布,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何尝不是呢?人世是最大的道场啊,初来人世,也许婴孩并不知道,其实倾其一生,我们都是在试图寻找和回归那个最最清净自在的“自我”且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生活会引领我们去懂得,去迷途知返……在生活面前,那小小的婴孩何尝不是初入道场的行者?尿布何尝不是他最小的袈裟?孩子、女人、老和尚、麻鸭……世间万事万物自性平等无二,没有不同,只是觉悟的时机有先后罢了。“风溪”这一意象也有深意——一道风溪汩汩流淌,它像是奔流不息的时间涤荡和淘洗着一个个游走的生灵,让他们卸去行旅的风尘,并偶尔停下脚来,叩问一下行走的意义……这是一首极好的禅诗,诗人什么也没说,只是呈现了一个小小的场景,但他又什么都说了,而且说得那么涵隐而巧妙,令人回味却又仿佛无法道尽其中的禅机与奥妙。〖林荣推荐语〗“尿布,是小一点的袈裟”。这个句子照亮了整首诗,我想也会温暖很多人。看似随心随性的诗行,饱含着人性之善、之美,道心之仁厚、之博广之。更让我赞叹的是结尾,呈现和谐共生之美之恬静,令人身心宁安、无欲无争。望作者:彭三县大雨之中满山石头入定一般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放下一把梯子〖奥冬推荐语〗望雨望山望石,望阳光望云望彩虹。雨停虹出,入定的悟了没有?林荣点评:雨中的石头如如不动,在诗人的眼中心里,石头是用来表法的。面临某种境界,能够稳如磐石实在不易。用一架梯子来比喻雨后的阳光,实在非常巧妙,不仅仅很形象,寓意也很深刻,令人思悟——谁将借着阳光的梯子达至云开雾散,满心阳光的境界?晚祷辞作者:海恋我想尽早结束生活里的痛苦发现不可能带刺的命题像南方的麦子收割一茬,马上又种下对着夜空痛哭吧也不可能星星都在安静地打坐夜空比眼泪还蓝或许我也该默念一遍心经,再一遍当一颗星像剪落的灯花划破夜的肌肤。我就把该走的送走该来的迎来〖彭三县推荐语〗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欲望,有欲望就有痛苦,“就像带刺的命题像南方的麦子收割一茬,马上又种下”,讲的是从恶到善之轮回,痛哭或痛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像“星星安静地打坐”或默念心经,才能放下贪嗔痴等烦恼,心也就无条件地快乐,一切随业,来去自在。蝙蝠与寿作者:彭三县你想长寿,请捕我入药:“吃哪里补哪里”,请学我“福”字倒立.你的子弹和石头打来.留下兽〖林荣推荐语〗这首诗,非常简约,凝练。初读,如同一柄寒光闪闪的剑闪烁着冷冽的光;再读,又觉得如同一个不冷不热的发光体兀自散发着它自在的光。极度冷静的“蝙蝠”,极度隐忍的“蝙蝠”,让我想到了以身饲虎的fotuo……无明作者:曹红燕一树的柚子白天,是黄色的夜里,还是黄色的窗外的菊花夜里,仍然是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黑暗中我看不见它们本来的颜色〖林荣推荐语〗无明是因为人执著或顺遂于外境的转化,是因为念头的起灭,是因为没有守住自己的心。读诗知人。我可以确定的是:写下这首诗的人,她的目光一定是具有穿透力的,她的心一定是明亮通透。具象地呈现,客观地表达,严肃地审视自我。一首思考之诗!七棵银杏作者:雷默那个上午,我见到了七棵古老的银杏树两棵在孔庙七百多岁三棵在清真寺栽于元代还有两棵在报恩寺一千三百多年了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海恋推荐语〗银杏树又称公孙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古迹植古树有着特别的人文象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像银杏这样的古老树种也早已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情怀。“那个上午”,诗人借七棵银杏开启了一段文化追思之旅,这其中的况味似乎不是言语能够解读透彻的。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这是何等壮美的景象,超越地域、时空,这壮美之中涵盖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省视与慨叹吧。文庙的两棵银杏,七百多岁;清真寺的三棵,栽种于元代;报恩寺的两棵,已风雨飘摇一千三百多年……时光镂印着一切,也驱赶着一切。人类文明在岁月里发生、发展,更迭与变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许有一天,那些代表古老文明的符号也将磨灭与消亡,但是一定会有什么沉淀下来,就像那些飘落于四面八方的金叶子,播撒着时光的恩泽与岁月的光辉,泼泼洒洒,刹那即是永恒。从诗艺的角度讲,这首诗不枝不蔓,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实在是一首诗中精品。〖林荣推荐语〗诗人笔下的七棵银杏树长在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无论怎样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属性或类别,凡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皆殊途同归——大道归一:道出大原,天不变,道亦不变。特别喜欢这首诗的末节: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很显然,这富有画面感的诗行是虚写。然而,正是这虚写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高度,以及诗人不同寻常的诗思。隔世的梅花作者:李子良在我静坐的时候一朵雪花,提前落进了三千里江山一杯陈年的普洱有了我的参与,找回了逝去的山水有消息,从林间飞来两只鸽子,一只比一只白它们悠闲、自然、亲昵,在我的阳台我说:这上面的雪,正好适合它们突然感到香风入骨,恍兮惚兮我看见它们的红脚,灿烂如霞正取回隔世的梅花〖海恋推荐语〗李子良先生的诗歌一直带有古典主义诗歌美学的特色。有人说这是“新古典主义”的一种写法,是现代诗人在寻求与古典美学嫁接的一种方式。但我觉得哪种风格或写法是与写作者的文学底蕴和文化修养息息相关的。做为文化学者,李子良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美学及哲学有着很高的文化认知与学养,因而,诗歌创作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清丽、婉约的古典元素。在《隔世的梅花》里,不期而至的雪、陈年的普洱茶、林间的白鸽、隔世的梅花……这些意象的融合已经勾勒出一幅古风古色、诗意唯美的水墨图景。在我静坐的时候一朵雪花,提前落进了三千里江山一杯陈年的普洱有了我的参与,找回了逝去的山水通过这几句诗我们似乎能够找到诗歌的创作动因和路径。一个初冬的午后或者黄昏,诗人正与一杯茶相伴,这静谧悠然的独处时光,刚好又有雪花来访——当一个人把自己从世俗的喧嚣里抽离出来,让心复归宁静,便是一种重返,重返自然,重返原初的纯真心地,这也是一种诗性智慧的重拾,因而我们也可以说人人都有诗性,只要愿意找回原初的自己,人人都可享受纯净美妙的诗意时光。一杯陈年的普洱有了我的参与,找回了逝去的山水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先生有一首《喝茶》,其中有一句:“举杯的时候/满山满坡的碧绿/就漫了上来”,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何尝不是一种心境圆融的呈现。心纳万物,物尽其才,便都有了各自鲜活的生命力。因而中国的禅茶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品”字,“正、清、和、雅”,禅茶一味,心与茶相互交融,浸润,品出生命的乐趣,生活的真味。禅宗里的著名公案“赵州吃茶去”,说的也是以平常心容纳万事万物,心不起妄念,静享当下时光。下面说说“梅花”这一主体意象。全诗并未写梅,但它的精神气韵又似乎贯穿全诗。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梅花”这一意象向来被古典文学所青睐。咏梅的诗词歌赋更是俯首可拾,比比皆是,诗人或咏其形神兼俱或赞其风韵独绝,皆是因其凌寒留香,清雅俊逸的风度和品格而致。那么梅做为一个意象符号,已经在文化传承里有了较为鲜明的定位。——两只鸽子的红脚踏在雪地上,灿烂如霞,正取回隔世的梅花。这样的想象与构思是奇绝的。先不说蕴意的深刻,单就文字所营造的画面感就令人欣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的《雪梅》堪称千古名作,不仅仅因为写出了情趣和理趣,还因为诗句本身所营造的独特美感。雪与梅,色彩与品性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诗句有了更大的审美空间,使人不禁生出某种雅逸高洁的志趣与向往。那么,我想这大概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吧——浮生偷得半日闲,在袅袅茶烟里找回生命的温润与儒雅,高贵与明澈,让这片刻的宁静升华出禅意的澄净,诗意的美好。明明睡着了作者:彭三县端一盆清水请月亮这几天晚上多阴霾明明睡着了,睡梦中一直叫着月亮……〖林荣推荐语〗水中月,镜中花,常用来喻示空幻不真实的事物。在这里,诗人反向思维,换个角度而言,端一盆清水请月亮也是一种对美好的企盼和向往。睡梦中的明明在呼唤月亮,也是在呼唤美好。人们对于干净的世界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为禅心。春气作者:雷默夜里落下的雨早晨不见了早晨升起的雾中午不见了中午照耀的光晚上不见了小和尚看见天边的彩霞师云:看〖海恋推荐语〗这首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趣”,一首诗的诗美与诗趣比“诗理”更重要。如果一首诗的美学价值不够,恐怕再深的哲理也无法很好地呈现。说到底,诗是语言的审美艺术。我想这首诗本身是有很强的说理性的,但是诗人表达得太好了!若是只有前三节,诗歌便也只是在写季节、节气,自然现象等。但是最后一节一出,禅理、禅机、禅趣尽现,这种表达上的智巧给人以很强的审美冲击与审美愉悦。读诗时我总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和尚无比虔诚地向师父请教如何把春光留住?此时,刚好有一片彩霞从天边涌起,“师云:看”。当然,这只是我的脑补,一种想象的再创作,但这样的阅读结果是令人喜悦的,我也和“小和尚”一样,获得了某种开释:春光易逝,韶华难留,只有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才能适时地在生命里涂染一抹靓丽的彩色。“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关于生命的哲学,古往今来并不稀缺,但是诗总是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道理讲出来,而且讲得那么含蓄,那么智趣,那么美。此去经年:致JZ作者:李艳敏都忘记了吗谁都不说的秘密不等于没有过只是都在努力忘记罢了落雨天气,花儿都谢了拍张合影留点念想吧我靠过的那棵柿树还在窗外热风中等待何必在意残枝败叶间那一枚涩涩的小青果道别的话已经说完此去经年我们将在各自的世界和众生握手言欢到老,到死,到不可知的来世从此——你君子的容颜只是这一瞬间的定格〖曹红燕推荐语〗诗人艳敏是河北某大学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写作现代禅诗,且撰写了大量研究现代禅文学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文章。《此去经年:致JZ》是她的优秀现代禅诗之一。《此去经年:致JZ》,是一首抒写别离之情的诗篇,也许是一首爱情诗。在众多的现代禅诗作品中,以离别情怀、以爱情题材入诗的不多,这也证明了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先生所言:禅无处不在,现代禅诗的写作题材是没有任何局限的。而这首诗是诗人艳敏在拓展现代禅诗题材写作的探索之作。读此诗,让我联想到被清初诗文一代宗师王世祯誉为“万古送别之祖”、同是写别离之情的《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人间最不情愿是别离。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悲莫悲兮长别离”之人间苦楚。这两首诗在道出这别离之苦后,巧的是有共同相似的结尾,给送别者以“你我共勉”之赠言。《诗经.邶风.燕燕》的临别赠言是:“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意思是仲氏你啊真诚又笃实,心思安静又沉稳。愿你温和仁爱,愿你恭谨持身。常念先君,你我共勉。《此去经年:致JZ》的结尾写道:道别的话已经说完/此去经年/我们将在各自的世界/和众生握手言欢/到老,到死,到不可知的来世……这两首诗有它的交合之处,同时,我也读到了这两首诗中的分野。《诗经.邶风.燕燕》是经典之作,是“万古送别之祖”,将离别之伤写到极致。《此去经年:致JZ》虽不能与其同日而语。但我从这两首诗中读到了不同的对于离别的心境。当一颗心卷入这苦楚中,就难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瞻望“燕燕于飞”,诗人深深陷入离别的伤痛之中,由流泪哭泣,到劳伤致心。如果以禅者之心面对别离,就会“何必在意残枝败叶间/那一枚涩涩的小青果”、“我们将在各自的世界/和众生握手言欢/到老,到死,到不可知的来世/从此——你君子的容颜/只是这一瞬间的定格”。离别苦是释迦牟尼佛在“四圣谛”中指出的“八苦”之一。《诗经.邶风.燕燕》将这“瞻望弗及”之苦所带来的悲痛,层层深入反复泣诉。被列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自然是因写出了对离别之苦的深刻,引起了大众对离别之痛的共鸣。如何面对这离别之苦?《此去经年:致JZ》一诗中这样写的:“从此——你君子的容颜/只是这一瞬间的定格”。该去的就去吧,不追忆,在当下,在正念中。“君子的容颜/只是这一瞬间的定格”;坦然接受,放下不可抓取之物,“我们将在各自的世界,和众生握手言欢”。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离别之忧伤只不过是山谷间薄薄的一层云烟,光束穿过,可成一道欣赏的风景!在查干寺作者:王英俊石头原谅了湖水雨水原谅了天空落叶原谅了风缀满星光的树枝在晃动诵经的喇嘛,轻轻抖了下手臂放走一只嗜血的蚊子〖林荣推荐语〗写作,须静心,心不静不能写作。心不净,无以为诗。写作,其实就是在借助文字修行。可以想象的是,诗人王英俊在写作这首诗当是安静的,以一颗干净的心写一首安静的诗。与万物通灵,本性自现。写作需要通灵!一首好诗常常就是通灵的结果。这首《在查干寺》便是佐证之一。这首诗的前三句虽不乏主观色彩,但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对自然外物的一种客观且诗意的表达,诗人选择用“原谅”一词,赋予石头与湖水、雨水与天空、落叶与风之间某种宽怀的联系,正是诗人境界的体现。接下来,诗人以细节描述呈现出清晰可触的画面感,有效支撑起了整首诗。“缀满星光的树枝在晃动“,这样的诗句灵动且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尤其注意到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在诗中定是体验悟道了慈怀、悲心与善念——不杀生、放生,实在是一种境界。若无善念,怎会有这样的诗句?基于此,我有理由说:写诗就是禅修。当我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在一首诗中,也就是禅修的过程。另外,整首诗注重韵律和内在的节奏之美,语言简洁、洗练,不枝不蔓,给人清爽通透的阅读感受,直指人心。回程作者:刘合军从故乡到故乡耗了半生路面被灯光驱使雾气,被秋天驱使我,心甘情愿接受旅程上沪昆高速转入湘潭那里有开满映山红的韶山这时不是季节也不是上井冈的时候西行,下广东俗话说,少莫入川老莫入广三十年前就入了现在叫回头〖林荣推荐语〗短短的诗行,精到的笔触,蕴含着复杂的生命况味。为了谋生,每个人都不得不从这里到那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诗人而言,从此到彼的生命旅程,实际上也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神之路。一路奔波不停歇。面对路途上的各种选择和不同“风景”,并不是人人都有勇气说出“回头”的,也不是人人都能意识到“回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追求精神高度的诗人来说,很显然,“回头”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回程”则意味着精神的“返乡”,灵魂的归位。诗人所执意抵达的是心灵版图的故乡。看似信笔拈来的诗行,于自然素朴中体现着化若无痕的诗艺。“路面被灯光驱使/雾气,被秋天驱使”。诗人很用心地用到了“驱使”一词,准确而富有动感,诗意地表达了路途的遥远,回程的心切,就连抽象的时光和节气都被形象地表述了出来,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个词比它更合适。真可谓匠心独具!我特别注意到诗中的“心甘情愿“一词,这个词在这首诗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心甘情愿”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顺从,而是体现着生命的练达和通透,是对种种生命况味的洒脱面对。如此而言,心甘情愿地接受旅程,心甘情愿地“回程”,心甘情愿地“回头”——回头是家,回头是岸,即为禅!太阳,不取不舍作者:碧青冬天河畔一群觅食的麻雀在众生混居的尘世目光闪烁此岸老柳树紧裹着一身鳞皴的光阴低垂着头颅仿佛在阳光里安静地阅读着土地的本色此刻空天里的那一轮太阳普照着大千世界她对自身光明以外的事物不取不舍〖林荣推荐语〗诗人冷静地观察、悟道。麻雀、老柳树、太阳。三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自现境界高低。诗人的追求也显现出来!等待作者:丁琳我宁静于一匹吃草的马。它的咀嚼仿佛来自整个世界。我用溪水濯洗我的双眼。另一个我,即将诞生。〖也牛推荐语〗在宁静的时间里,一匹马的咀嚼就是世界:万物安宁。“我用溪水濯洗我的双眼。/另一个我,即将诞生。”见性显现,本我现前,自然天成。登高作者:奥冬望远,篱前雏菊正艳天蓝,云白檐下风铃声叮当落地〖江晓帆推荐语〗《登高》“望远/篱前雏菊正艳”(雏菊:拟人拟物,或忆旧)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风铃声叮当落地——通感妙用的心情空远的禅意佛境!秋如许作者:奥冬有霜染落叶。钟声翻山而来,推窗阳光直达人间〖江晓帆推荐〗钟声如约而至吗?真是不忘初心的诚信!所以佛光普照了我们的禅之秋天孤帆远影作者:奥冬海平线突然绷紧鸥鸣刚走就回回了又走〖江晓帆推荐〗孤帆远了,感觉海平线“突然”绷紧(心理描写出色)鸥鸣刚走就回/回了又走——又是一种回归的感受,或者是轮回的顿悟……小雪落在空地上(组诗)作者:也牛◆北风吹下雪了头白了灵岩山前的石佛看起来越活越年轻了〖江晓帆推荐语〗下雪了/头白了(白发与白雪——季节与年龄有关)灵岩山前的石佛/看起来/越活越年轻了——矛盾之语:头发白了怎么还会显得年轻呢?“相由心生”——原来是此诗有了禅心佛观。因为石佛身上再也没有了红尘,诗人心中再也没有了世俗——越老越放下了烦恼,一切都被《北风吹》散……◆放生池放一尾锦鲤进去照亮池水池水用一串浪花为它唱出心中的经诵〖江晓帆推荐语〗一尾“锦鲤”进去/照亮池水——锦鲤不仅漂亮,还非常值钱,所以照亮了《放生池》。而池水/用一串浪花为它唱出/心中的经诵……一串浪花盛开经诵声,声声似感恩,或者更象无所谓,并劝戒锦鲤——禅佛修行不贪名、不图利,才能达到圆满。诗中放一尾与用一串形成了对比和反衬的关系,升华了主题!◆净水照见时不笑不眨眼杨枝才相信了你有一颗能生万物的春心〖江晓帆推荐语〗《净水》(净谐音“静”。禅静:即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宁静致远、人与宇宙自然合一,需要去掉浮躁,静心而平和地做一件事情)“照见时不笑/不眨眼/杨枝才相信了你/有一颗能生万物的/春心”。拟人化的技法,描绘了真正地懂禅真心地学佛真诚地修行的心生万物之境界。◆分别作者:也牛扫完落叶堆雪人山门前的小沙弥发现了自己的另一双手〖林荣推荐语〗这首短诗耐人寻味,尤其诗的题目所带来的思考。小沙弥发现的另一双手是谁的?是雪人的?还是自己的?小沙弥是否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雪人,雪人就是自己呢?注:也牛老师的组诗《小雪落在空地上》题目就是双关语——“小雪”既是节气的名称,也是自然的景象;“空地”既是实写的地方,又是虚写的心灵。山寺作者:胡有琪那朵花笑吟吟地走进山寺想度那个和尚和尚只是不紧不慢敲着木鱼木鱼又总是不染一尘就把那朵花的香送出山门良久山寺头上的一块白云突然下雨把地上又冲洗了一遍〖江晓帆推荐语〗木鱼又总是不染一尘/就把那朵花的香/送出山门——修行的人第一件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消除女色诱惑。平日不见女人时,也知犯淫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美貌当前,暖香触体,此心便不能自主(不是女人的魔力大,而是自己的业力“深”)众生多世多生,沈沦在情欲海里,熏染不是一天。要想一刀斩断万缕情丝,岂有不难的道理?惟有用佛法慢慢地熏修,时常作种种对治的观想,观想日久,习与性移,自然而然,那淫念便不斩自断……禅佛认为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永生;而生理欲望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源,因此节制食欲和禁止色欲是弟子修行之必须。所以,诗人赞道“和尚只是不紧不慢敲着木鱼”。此诗以借代技法描述了花香与和尚的关系,特别是结尾白云突然下雨/把地上又冲洗了一遍含义深远……细节作者:奥冬火星迸溅石屑簌簌落下混沌中渐渐显形一尊佛石匠发现:自己的脸〖也牛推荐语〗大多数时间,一个细节可以救活一首诗,灵光一现,禅境现前。奥冬的这首诗即是如此,不预设、不思虑、不造作,一气呵成。“火星迸溅/石屑簌簌落下”细节真实得如在目前,“混沌中渐渐显形/一尊佛”活脱脱有佛出世,原来啊:佛不是别人,是自己!——这一发现了不得,更可贵的,是它无迹可寻。赏读《禅》,兼浅谈对诗、禅本质的理解文/海恋禅作者:南北……据南北先生回忆,这首诗曾几次在流派诗人研讨会和书院读书会这样的公开场合朗诵过——诗人默立在众人面前,轻轻读出诗歌的题目,然后目光炯然,再无声息,九十秒后,向众人鞠躬,然后道谢离去。现场往往陷入惊诧和片刻的沉寂。继而有人开始叫好,鼓掌……这很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但是,其实这是一首很严肃的诗,而且表达得精当而恰切,是一首再好不过的禅意诗。禅是什么?可能有无数人像猜谜一样地解读它,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准确无误地给予诠释。从禅宗的起源说起,当年佛祖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不语,四众茫然,唯有迦叶微笑,得传衣钵,想来也有些行为艺术的意味。但这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大智慧、大内涵怎可用语言来阐释。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觉悟众生本有的清净本然的佛性智慧为目的,其核心主张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禅宗跟老庄哲学一样,都认为最高智慧绝不能说,只要说出来,就可能是糟粕。问题是,不说又怎么知道?所以禅宗多以一些公案故事,或者类似于“打哑谜”、“脑筋急转弯”一类的方式进行开释或接引。因而一些禅宗开释的方法都有点像“行为艺术”,如著名的禅宗公案“沩山踢瓶”、“磨砖作镜”、“摔师悟道”等,都是以“身体力行”的法门加以引导或开悟的。我觉得这与现代教育理念里的“体验教育”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舍弃单一说教的方式,而在实际行为体验中获得身心实感的体悟。那么,我们也不难理解什么是“生活禅”了。不去触摸火焰便不知道它可以使人有灼痛感;不去沐浴清风,便不知道它能使人瞬间清凉,身心舒爽;不去扫地、耕田便不知道个中的辛苦与乐趣……且行且思且悟,在体验中令智慧开启并超拔,生命的本质才会渐渐得以通透与升华。禅之所以不能说,我想皆因它是“参”与“悟”的结果,是一种体悟的智慧,无穷量。而语言有表达的局限性,说的越多,这种局限就越大。禅的内涵如果用语言来做捆绑,便一定会造成谬误。对此,诗人雷默先生在《语言:禅与诗的障碍》一文中已经有过很精深的论述:“语言起源于劳动,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禅和诗,却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障碍。语言只是工具,是我们用以载道的‘器’。古人云:‘道本无言,因言显道’”。可见,语言只能是诗与禅的表达工具,用以载道,却不是“道”本身。关于诗与禅的关系,自古便有共识,从诗的起源及发生、发展来看,其本质上与禅并无二致,都是灵与智的产物。因而,诗对诗人的心性要求高于其它。这并非说语言不重要,只是如果诗人只一味地在语言上用力,反倒会离诗越来越远。人人都有诗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不会写诗的人,如果有较强的感知、体验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也是诗人。诗与语言的关系也是微妙的。诗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语言,好的诗歌必须要有足够的留白,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感悟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诗也无法完全解读,它是需要诵读者的自我悟性加以补白的。如此,我们看这首《禅》,确实是很好的表达。这足够充分的留白不单单体现了禅的本质,也含隐地体现了诗与禅切近的关系和本质。当然,诗人还可能在告诉我们,无论是诗还是禅只是更好的生活的法门,它们至真也至简,无需赘述,用心领悟便好。寂静的花朵——写在《女诗人现代禅意诗赏读60首》出版之际文/王海烽一个精神内守者必归于禅,而精神内守的女诗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写作探寻之中,不期然地创作出一首首禅意小诗,或许正是一种必然。作为一个与她们一样在生活中体会着甜酸苦辣、悲欢离合,在创作之路上体会着跌宕起伏、悲喜交集的女性写作者,为她们的坚守而感动,与她们的感同身受而共鸣,为她们在寂静中孤绝地盛开而鼓掌,这是我想要以微薄文字的供养,奉献给她们的原因。女子如大地,承载万物。女诗人们的禅意诗,是大地上的荒草、野花,甚至泥泞。但是,不论是纤细的草木,或者娇艳的花朵,她们在充分地体验着自己生命中种种经历的同时,却不忘记从内心去寻找答案,这使得她们远离了世间的浮躁和喧哗,在心灵的沃土上完成自我的生长,坠落与升腾。因为一切都发生在“一心”之内,所以一切的愤懑、忧虑、悲伤、欢喜、孤独,最终都成为了精神的养料,可以这样说:一首禅意诗的出现正是心灵写作从量变发生质变的一次超越。这些被选入的女诗人们,她们长期以来不间断的创作实践和积累不容忽视。这在叶莎、芷妍、秋若尘、谷莉、如风、魏咏等几位女诗人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她们都是创作颇丰的女诗人,但并不是专注于写禅意诗。如秋若尘的《短章》: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沉默的事物都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我们会回到哪里呢亲爱的人淳本的《白日梦》:半边山门虚掩敲了良久无人应答树木挂着清风,独自摇摆我看见自己坐在里面短发布衣敲了一夜木鱼那个专心于虚空的女人还是不要去惊动她她们的禅意诗来自于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质变。另一些被选入的女诗人,她们擅长书写生活中微小的题材,如宗小白、田字格、米正英等,因为长期专注、聚焦地观察和写作,无异于日常中的禅修,因为禅并非某种绚丽之物,它是平凡和朴素的,就像每次读到米正英的《削苹果》,带给我内心微微的荡漾,就像冬日里和煦的阳光。不要试图挽留下坠的花瓣天空会越来越蓝果实很快从树上长出来到了秋天我们就坐在果树下安静地吃果子,削果皮削去浮尘与坚硬露出细嫩与柔软的部分我们不停地削啊削削出这样和那样,可能与不可能渐渐地,夕阳盖过了林梢宗小白的《栀子》传达出卑微生命的幸福,心灵的观照是神性的,也是朴素的。我羡慕从一朵栀子花里慢慢爬出来的虫子它们拥有一座芳香而洁净的房子在雨后,那种朴素的幸福感看上去多像从前,从一间老屋慢慢走到阳光里的亲人还有一部分女诗人,她们不满足仅仅通过诗歌写作去宣泄和享受写作的快感,对于她们来说,写作是修心的一种方式,是自我疗愈的方式,她们是心灵的修持者和皈依者。如宋清芳、阿B,项美静、如如、李本、张慧珍等,她们在诗中禅修,以禅心写诗,两者相互滋养,相得益彰。无所从来你想抵达的源头,连静谧都没有所有的词汇和语言,都无法抵达那样的地方……——宋清芳《源头》莲花座前,与佛对望一柱香的时间蝉声穿过我,穿过虚空——项美静《蝉》禅到底是什么?当我们企图为它下定义的时候,恰恰远离了它,所以正像这本集子中另外一些诗人的作品那样,禅意诗——是写作中的一个意外,是心灵放松后的一次休息。如艾茜《生命之水》、叶莎《坐于不坐,皆是春日》,苏凤《徒劳的诗》。徒劳的事如掉落的花瓣,为肥秋去冬来,回馈虚空在瞬息迁变的生命之中,我们所作的一切是多么徒劳,然而,因为它本来就一无所求,一无所得,像寂静的花朵,并不为赢得掌声而盛开。这也正是我们的生命最生动和最自然的呈现,或许它也是永恒的。因为禅。——年10月于上海读写现代禅诗,体验禅意之美文/曹红燕非常高兴我们此时能相坐一起,分享现代禅诗的阅读与写作。在分享之前,我们可以以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坐下来,放松身心,放下心中所有的想法,不去计划明天,也不要去回顾昨日,安于当下,在正念中,以一颗清明宁静之心来度过一段愉悦的时光,体验现代禅诗带给我们的禅意之美。我将从现代禅诗的定义、如何通过阅读去判断、欣赏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流派及有影响的现代禅诗诗人、黄石诗人的现代禅诗写作现象、我与现代禅诗的缘分这几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对现代禅诗的认识与感受。一、现代禅诗的简略定义说到禅诗,必然先要理解什么是禅。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禅的境界,是一个清澈、通透、纤尘不染的世界。在此境界中,自然的本性得以展现;在这样的境界中,鱼鸟乃至世间万物都随其天性自由的生活。禅诗,顾名思义,是指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应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对于禅诗,我们黄石的作家、学者李全修老师在对我的禅诗集《淡味最久》进行评述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关于禅诗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是指表现佛理的诗;广义是指凡由静虑而获取的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事物的透彻了悟的诗。禅诗有禅理诗、禅趣诗、禅境诗之别。禅理诗重在表现禅的“理”,禅趣诗重在表现禅的“趣味”,禅境诗重在表现禅的“意境”。那么何为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流派是众多现代文学流派之一,发轫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代禅诗流派、现代禅诗研究会创始人南北在他发表的《东方智慧的花篮》一文中介绍了现代禅诗这一新兴诗歌流派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并给出了一个现代禅诗的明确定义:现代禅诗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的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高校文学教授、女诗人李艳敏在《走进内心的现代禅诗》一文中对现代禅诗作了如下阐释。她说,我以为现代禅诗在本质上可以指归为现代社会里的现代禅修者,用现代语言形式表达个体感悟到的禅思、禅趣和禅悟的诗歌作品。其内容上倾向于亲近自然,贴近心灵;融入日常,展现本真;暗合禅意,传达禅心。形式上崇尚朴质,简洁,多为短诗,句法灵活;善于营造净静合一、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属于一种纯诗的写作。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现代禅诗代表诗人碧青在她的《内在精神观照的诗美》一文中对现代禅诗是这样概定的。即:“运用直觉思维观照世界和自身、采撷意象、呈现诗意和诗境,是现代禅诗重要的特征,亦是现代禅诗抵达空灵之境的途径。……现代禅诗追求的禅意、禅境,亦是诗人的心灵直面当下的世界,在运用直觉思维观照世界和生命本身的时刻,超越了原来对事物形成的分别和对立思维,心,自然地显现出的独特的美妙、圆融、空灵的诗意境界。禅就是内心的安祥与自由,因此如果你在一首诗中收获了安祥与自由,你就可以认定你读到了一首非常棒的禅诗。”这是诗人、小说家、青年评论家韦龙所言。现代禅诗的概定是在不断地写作和探索研究中总结和圆满的,这里,对何为现代禅诗,我们先了解到此,现代禅诗在期待更多有兴趣者参与写作和探索研究、期待更加有证悟的阐释。二、如何通过阅读去判断、欣赏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流派代表诗人南北在他的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现代禅诗”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一文中告诉了我们,还有一种对现代禅诗的更感性更直接的判断方法,那就是通过阅读一首诗歌作品时,对自己产生的直接阅读效果进行判断。首先是这首诗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你在阅读时产生一种美的震撼,仿佛进入了一座向往已久的春日花园。其次是给人以静。如果你读到一首诗后,心情开始烦乱不已,那么此诗一定不能称之为“现代禅诗”。因为禅,是净化的,是安静的,犹如深秋境界。三是因为美的感受和宁静的体验,给人以愉悦。这是“现代禅诗”一个最为明显的功能,或者说是阅读效果。如果一首诗读后不能给人愉悦,也就很难称之为“现代禅诗”,起码是很难称之为一首好的“现代禅诗”。四是给人以启迪,引发和连通阅读者对于人生和世界本来面目的思考。这个是由内含的思想性而产生的境界美,也一样是让人在思维之中获得静和省悟的快乐。五是引发人的向善之心,也就是让人读后能产生出一种慈悲爱心。这样的慈悲爱心,不仅仅是对于周围的人,而是包含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游鱼昆虫,也就是对于一切有情和无情的生命体,都一样抱有同情、宽容、怜惜、相助的心意。最起码的,是实践佛陀众生平等的思想,不故意伤害或夺取其他族类的生命来满足一己之贪欲。六是现代语言的气息鲜明,自然朴素。不泥古,不流俗,不晦涩,不堆砌,不废话。现代语言不是西方概念或名词的堆砌,而是运用富有自我个性的、朴素简单的生活语言,来表现神秘的自然之美和深远的思想之境。如果在我们阅读一首诗歌时,得到了上述的几种阅读效果,就可以认定,自己读到了一首上乘的“现代禅诗”。如果是只收获了其中的一部分阅读效果,得到了“美”、“善”或“静”,或是得到了一种对于人生或其他事理的“启迪”省思,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首不错的“现代禅诗”。甚至是只要符合了其中的一条,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三、现代禅诗流派及有影响的现代禅诗诗人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多年历史。唐朝以来,尤其是在宋朝,文人士大夫在禅宗中吸取新的养分,形成浓烈的禅学氛围,参禅活动全面展开,出现了“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的现象。因此,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柳宗元、韦应物等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空灵优美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史诗上,王维以“诗佛”著称。他的《鹿柴》、《鸟鸣涧》、《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经典禅诗至今成为佳作吟诵。随着现代诗歌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禅味也被现代诗歌作为一支支流延续和继承。针对现代禅诗的出现,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于年,也就是在23年前,他撰写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现代禅诗的论述文章《现代禅诗一瞥》。他不仅自己习禅、写作现代禅诗,且不断地发现和发展现代禅诗写作者,于年设立“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于年成立了现代禅诗研究会,创刊《现代禅诗探索》,开始了长达13年的对现代禅诗的研究及写作。主张“诗禅双修,以禅为本”。该流派不仅对国内,也对国外现代禅诗写作者及作品进行着默默地长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inganzx.com/nasrk/5618.html
------分隔线----------------------------